喜馬拉雅山深處的“桃花源”

by | 12 月 24, 2020 | 綠色旅遊

作者:草地周刊—周健偉、林威、湯陽

[五路財神報]綠色旅遊特稿—-

在喜馬拉雅山脈深處,近百公裏的迂回盤旋土路,原始森林雲霧繚繞,巨大的冰瀑挂在漫山的杜鵑花樹間……當海拔從4900米驟降到2000米時,一處藏地的“桃花源”在記者面前豁然開朗:這裏是中國夏爾巴人最大的聚居地定結縣陳塘鎮,位于西藏日喀則地區的中尼邊境。雪域高原冬天的蕭瑟已經完全隔離在重山之外,森林茂密,草木尤翠。水流湍急的朋曲河橫穿整個陳塘鎮,奔流向尼泊爾。

盡管也是2015年尼泊爾“4·25”地震的重災區,這裏低海拔的環境適合全年作業,一座座石木結構的新居已經拔地而起,道路基建正熱火朝天。路上的犏牛還是不習慣車來車往,任性地擋在路上。

喜馬拉雅山中的“桃花源”

打通了深山幽谷與外界的道路,夏爾巴人才得以走出大山,逐漸融入世界

陳塘鎮平均海拔2020米,1989年被劃入珠峰自然保護區,屬河谷濕潤氣候。夏爾巴人,藏語意為“來自東方的人”,日喀則地區定結縣的陳塘鎮,定日縣的絨轄鄉,聶拉木縣樟木鎮的立新村及雪布崗村等地是中國境內夏爾巴人主要定居點。

由于在中國境內人口不足5000,在上個世紀中期進行民族認定的時候,夏爾巴人被列為藏族的一個分支,而身份證上民族一欄則顯示為“其他”。目前陳塘居住著500多戶2300多名夏爾巴人。生活在尼泊爾的夏爾巴人,以登珠穆朗瑪峰的向導和背夫聞名世界,而陳塘的夏爾巴人世居深山老林,刀耕火種,過去幾乎與世隔絕。在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中,他們始終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夏爾巴人的舊居

陳塘的夏爾巴有兩個族群,一個叫“梯格巴”,是指來自尼泊爾的夏爾巴人;另一個族群叫“衝巴”,為西藏境內本土夏爾巴人。他們相互通婚,雜居在陳塘鎮及下轄的6個行政村——藏嘎村、比塘村、沃雪村、薩裏村、那當村和修修瑪村。因為現在西藏的生活條件好于尼泊爾,所以通婚者的後代全部都加入了中國國籍。據陳塘鎮鎮長索朗旺堆介紹,這裏主要的農作物有雞爪谷、冬小麥、玉米、蕎麥、土豆等,還盛産各種草藥,有冬蟲夏草、天麻、雪蓮花、三七,還有國家級保護動物金絲猴、豹子、長尾猴等。

以往生活窘迫的陳塘夏爾巴人是要到尼泊爾那邊打工的,而辛勞一整天的酬勞就是一把豬肉罐頭大小的雞爪谷。如今,夏爾巴人開始告別貧困,2016年全鎮農牧民513戶2387人,經濟總收入1982萬元,人均純收入4732元。幾十年時間,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卻使夏爾巴人從原始走向現代,從封閉步入開放,從貧困邁入富裕,跨越千年。

索朗旺堆鎮長説,特別是打通了深山幽谷與外界的道路,夏爾巴人得以走出大山,逐漸融入世界。外界也才開始了解和關注這裏,從而揭開了西藏夏爾巴人神秘的面紗。一路上見到最多的是夏爾巴人的笑臉,微笑著吐舌頭打招呼。夏爾巴人,以其特有的堅韌和樂觀精神,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轉型謀發展,積極投身災後重建,並與邊境貿易、旅遊和南亞大通道的建設結合起來,正在創造喜馬拉雅山脈“桃花源”嶄新的幸福生活。

中尼邊境的自由貿易

每天最多有200個尼泊爾人帶著尼方簽發的“one-day pass”(一日通行證) 從尼方到陳塘買賣東西,在陳塘採訪的時候恰逢周六。據介紹,冬季的時候,只有周三和周六中尼邊境才通關,允許邊民互市貿易。

陳塘鎮山腳下的嘎瑪藏布是中尼邊境上的一個天然分界線,山腳下的比塘村還有一座“中尼友誼橋”——烏布其橋,1962年立的中尼69號界碑分處兩端。橋身由一米多寬的鐵架和木板鋪設而成,十分簡陋。

據邊防戰士韋宇介紹,每天最多有200個尼泊爾人從尼方到陳塘來,他們帶著尼方簽發的“one-day pass”(一日通行證),人背畜馱,把藥材、雞爪谷、菩提手串等手工藝品帶到陳塘賣出,然後買些大米、方便面、被子等日用品回去。人民幣已成為邊民互市貿易通用的貨幣。

那木斯德,那木斯德(尼泊爾語,你好)。”尼方一個小學校長次仁也在來陳塘路上的人群裏。他什麼都沒帶,“學校放假了,我過來採購些文具用品。”從學校走到鎮上需要一個多小時。

中方開始在這條簡易的互市貿易通道上修建水泥石頭的步梯,改善羊腸土道的步行條件,提高邊民往來的便利性。據統計,從2011年-2015年,陳塘通道承擔的中尼進出口額由715萬元增加到1865萬元,貿易量由485噸增加到1265噸,出入境人員由2953人次增加到7700人次,均增長1.61倍。

中方更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口岸規劃也正在進行。在雪崩、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與崇山峻嶺的阻隔下,始建于1964年的陳塘到定結縣城的公路,在2011年之前,一直沒有修完。如今318國道連接薩陳(薩迦縣至陳塘)的公路已經于2011年通車,全長384公裏。

然而,其中從定結縣的薩爾到陳塘的99公裏山路還是瓶頸區,道路常因自然災害中斷。定結縣副縣長達瓦扎西説,現在這條公路將升級為省道514線,鋪成為柏油路,交通條件將大為改善。據了解,自治區計劃將陳塘口岸與69公裏外的日屋口岸統籌規劃建設,形成“一口岸兩通道”的發展模式。

據介紹,與日屋-陳塘口岸接壤的是尼泊爾東部發展區,佔尼泊爾國土面積和人口各約1/5,其中與日屋通道接壤的面積為8196平方公裏,人口約160萬,與陳塘通道接壤的面積為9669平方公裏,人口約260萬人。

專家稱,隨著互聯互通條件的改善,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在更遠的將來陳塘可能形成一條中尼印孟的貿易新通道。

喜馬拉雅山中的“桃花源”

2009年,政府實施禁獵,珠巴和村裏的男人終于放下了使用了數百年的弓箭 ,穿上了印有“森林防火”臂章的制服,成了擴林員在沃雪村,身著橘紅色護林員制服的珠巴剛剛巡山歸來。他告訴記者,近幾年山上的林木恢復很快,冬季的主要任務是森林防火。昔日刀耕火種的民族如今在保護環境、封山育林的大背景下開始轉型謀發展。今年36歲的珠巴和村裏的男人一樣,都曾經是獵戶。“過去進山打獵要花四五天時間,主要打岩羊、盤羊,用的是弓箭。”因為與大山外隔絕,捕獲的獵物無法買賣,基本上是自己食用。“我十三四歲起就跟著村裏人上山打獵,經常是饑一頓飽一頓,獵物也越來越少,那時的生活真是太艱難了!”珠巴説。2009年,政府實施禁獵,珠巴和村裏的男人終于放下了使用了數百年的弓箭,穿上了印有“森林防火”臂章的制服,成了擴林員。陳塘鎮目前安排了林業生態崗位660個。縣裏還發放公益林補償費,補償標準為每畝3元。該鎮2016年核準補償的公益林面積34萬多畝,共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02萬多元。

政府每年發4900元的工資。除了護林防火,我們自己還可以採挖藥材、養豬,都可以運到大山外面去賣,今年除了工資外,還有4000多元收入。”珠巴説。

陳塘鎮鎮長索朗旺堆説:“政府鼓勵貧困村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生態保護的守衛者,讓村民有更多途徑脫貧。”從剛剛閉幕的西藏自治區人代會傳來的消息,2016年,西藏共安排了50萬名像珠巴這樣的貧困人口從事生態保護崗位,通過生態補償脫貧。去年,政府還給村裏每戶補助12萬元,用于地震災後重建住房。珠巴和村裏的大多數村民一樣,剛剛搬入新家。“現在山裏的動物可多啦,有雪豹、黑熊,經常能看見長尾猴。樹木也越來越密,連過去的小路都找不著了。”

已經沒有人再去打獵了,打獵用的弓箭還留著呢,想著給後代作個紀念。”珠巴望著大山喃喃地説。

雞爪谷酒的故事

以往,雞爪谷是夏爾巴人的主食。 如今隨著生活質量越來越好,雞爪谷主要用于釀酒,夏爾巴人的夜晚是屬于雞爪谷酒的。

雞爪谷是陳塘夏爾巴人重要的糧食作物,雞爪谷播種面積佔陳塘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90%以上,畝産五六百斤。以往,雞爪谷是夏爾巴人的主食。如今隨著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外來的大米已經成了主食,雞爪谷主要用于釀酒。夏爾巴人每家每戶都釀有這種類似醪糟的雞爪谷酒,並用竹管“吸”著喝。加了酒曲的雞爪谷在發酵後,裝在一個半升大小的木桶裏,倒上溫開水,用竹管上下舂幾下。吸飲之前,要用手指壓住吸嘴,然後插進去舂幾下之後倒過來,被吸起的酒漿就會流出,因為竹吸管是重復利用的,在當地人看來,這樣可以消毒。

雞爪谷

一桶發酵好的雞爪谷,能連續多次加水,插上竹管吸上一口,再添加溫開水,攪一攪,又是一壺酒,直到飲酒者覺得口味變淡。在當地的餐館中,一桶雞爪谷酒售價大約為三十五元。陳塘傳統的釀制雞爪谷酒工藝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當地政府正在推進雞爪谷酒産業化,力爭提高酒的附加值。定結縣副縣長達瓦扎西告訴記者,他們嘗試用雞爪谷釀造白酒。目前新的雞爪谷白酒釀造廠房基礎設施和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已經完工並通過驗收。

我們産業化的目的是讓雞爪谷酒能標準化,(酒精度)不能一會兒40度,一會兒50度。”達瓦扎西解釋説。據了解,當地雞爪谷種植面積達1000畝,長勢良好,已初步形成年産50噸雞爪谷的藏白酒加工能力。達瓦扎西説,這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區位優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將雞爪谷藏白酒打造成定結縣的支柱産業。

深山裏走出第一個大學生

勤奮聰明的夏爾巴人有不少接受了高等教育 ,目前陳塘鎮的夏爾巴人中已經出了23個大學生,佔總人口比例頗高,約為1%,加布家的兩層樓大房子就在朋曲河畔。他今年40歲了,在鎮上是個致富能手。“2008年我開始做竹編。”加布回憶道。夏爾巴人代代相傳竹編技藝,但比較粗糙,附加值很低,一個竹筐賣不了多少錢。2010年縣裏選送了30個人去四川青城山鎮學習竹編。這是加布人生轉型的開始。之前他的生活是夏爾巴人中最常見的:平時採藥材,打零工,冬天在家編些竹筐來賣。“進山需要兩天的工夫,採藥一個星期,出山也要兩天,每次採藥要10多天的時間。”加布説,即便如此辛苦,每年的純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如今加布的竹編合作社已經辦得紅紅火火,産品種類從生活用具的桌椅板凳到藝術品的唐卡。這些高附加值的産品主要銷售給遊客,並在西藏的各大交流會上參展。如今加布的年收入已經達到15萬元。與此同時,加布還開了一個培訓班,將致富的手藝傳授給更多的鄉親。加布掩飾不住自豪的笑容,“我已經教過50個學生了。”培訓可以致富,教育則帶來希望。自從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前不久來陳塘考察後,在陳塘建中學的消息在夏爾巴人中不脛而走。“所有的設施可以一步到位!投資大約5000萬元。”副縣長達瓦扎西興奮地説,“地址選好了,2017年開始建,2018年就可以招生了。”這對加布無疑是個好消息。他有三個女兒和一對雙胞胎兒子。大女兒在250公裏外的拉孜縣城上高二,二女兒在120公裏外的定結縣城上初二,都是海拔超過4000米的艱苦地區,每年只有放寒暑假一家人才得以團聚。三女兒和兩個兒子在當地上小學,以後就可以無憂無慮地在家門口升學。鎮長索朗旺堆告訴記者,全鎮兒童入學率已經達100%。勤奮聰明的夏爾巴人有不少接受了高等教育。在藏嘎村,記者偶遇陳塘鎮的第一個大學生普布次仁。普布次仁畢業于西藏民族大學,學的是英文專業,目前在定日縣一所中學教英文。陳塘鎮的夏爾巴人中已經出了23個大學生,佔總人口比例頗高,約為1%。在藏語中,“陳”意為運輸,“塘”意為道路,陳塘的意思即為“運輸的路”。如今這個昔日被稱為“喜馬拉雅最後的陸路孤島”將成為夏爾巴人面向新世界,擁抱新生活的藏地“桃花源”。©

相關文章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