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布林肯返美之旅落幕于失望之中,中国官方未为其送行。近期,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曾访问中国,期间,她的行动似乎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政府中一股希望与中国加强亲密合作关系的力量。

4月末,美国的外交部长安东尼·布林肯亦踏足中国土地,其意图明显是希望在两国之间搭建更为牢固的合作桥梁,并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在这次访问中,布林肯的行程涵盖上海及北京两站,他在中国所受到的接待无疑是热烈且充满礼遇的,并且成功吸引了全民的目光。这标志着他在任内对中国的第二次访问,显然释放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外交信号。

尽管布林肯此行在短短三天内便与中国方面达成了5项共识,其中包括加强两国间的沟通与协商,但遗憾的是,并未有任何形式的书面协议或具体条款被公之于众,令人困惑不已。在4月27日,62岁的安东尼·布林肯结束了他的中国行,启程回往美国。然而,与他抵达时的盛大场面不同,他的离去显得格外黯淡。令人深思的是,在他离开时,中国官方并未有派出代表送行,这与他来时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唯有美国大使陪同他一同离开,显得他带着失望回到了美国。
虽表面上布林肯此行成果丰富,但在背后却透露出许多信息未被公开,显示了两国间仍有不少沟通未能达成共识的地方。

在处理国际友人关系上,中国展现的态度已经非常明了。布林肯此次遭遇的情况,或许反映了他的访问虽达到某些预期目的,但在尝试理解各方态度时遇到了障碍。这名曾经发出过严厉警告的外交官,以“你不在餐桌上,就会出现在菜单上”的话语,展现了其强硬与不容小觑的一面。布林肯带着零和博弈的心态前来,若他突然转变态度表态寻求共赢,可能很难让人信服。他一贯的立场与突然的改变自然让人感到不适应,甚至难以置信。关于布林肯此行的具体成就,外界尚未能全面了解。但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这次访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而在他不在美国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国内的局势也发生了巨变。

据报道,在美国多个大学校园内,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日渐增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布林肯的政府在采取措施应对时,甚至有传言说在大学校园上部署了狙击手,这不仅引发了美国大学生的强烈质疑,同时也对布林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表示了谴责,进而引发了对民主价值的深刻反思。
据路透社报道,在上周美国主要高校举行的抗议活动中,有近550人被捕,这一事件使布林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随着美国国内的矛盾持续升级,这种矛盾似乎还会不断扩大。

甚至《纽约时报》也提出了质疑:“美国高校对支持巴勒斯坦示威活动的严格控制是否标志着言论自由的末日?”对于这种情况,人们无不感到疑惑。如果布林肯在美国国内都面临这么严重的信任危机,那么他在中国的言论又有多少是真诚的?

美国始终如一的本质,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总是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兴趣,面对强者表现出恐惧,对弱者则施以压迫,这一点几百年来未曾改变。因此,我们不应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
摘至星光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