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春耕機械化,現代農業太給力了,台胞到大陸搞農業已沒機會了–

by | 2 月 24, 2024 | 獨家即時

大陸春耕機械化,現代農業太給力了,台胞到大陸搞農業已沒機會了—

兩岸綠產會網站—專題報導

福建多地的田間地頭採訪看到,隨著一批新裝備、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運用,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在田野上升騰。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田間勞作向來是苦活累活。山地農業如何告別肩挑手提修“鐵路”為農戶們提供了新選項。隨著發動機轟鳴聲響起,一輛裝載有400斤肥料的“山地小火車”沿著軌道緩緩地爬上陡坡,駛進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桃城鎮大坪村的山頭。長約2000米的軌道蜿蜒盤旋直通山頂。

  “如果去年這時候你給我打電話,一定占線打不通,因為我正忙著到處找工人運肥。”大坪村永春家家樂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戴傑強說,自己承包的700多畝蘆柑樹密集生長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地上,“路隘林深苔滑”,摩托車難以抵達,得完全依賴腳力。

  春天運肥上山,秋天采果下山,大量的勞力需求讓戴傑強犯了難。去年,當地農業部門給他推薦了軌道運輸機。“‘小火車’隨走隨停,能把肥料分卸到山地的各個角落,運輸效率大大提升,農忙時也可大幅節約人工成本。”戴傑強說。

  農業科技的運用打開了種田人的新空間。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中和農場的上百畝田地裡,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拖拉機依照設定好的軌跡徐徐前行,駛過之處,田壟平直、間距均勻。

  “以前人工駕駛時,得不時回頭看有沒有走直,一不留神就偏了,還要掉頭回來返工。”泉州市惠安縣金大地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鐘輝說。如今,有了無人駕駛拖拉機,農戶們徹底“解放”了雙手,“下田種地”升級為“袖手管地”,勞動強度顯著降低。

  陳鐘輝說,合作社在晉江、莆田等地跨區代耕,服務面積5000多畝,僅一台無人拖拉機每年就服務約1500畝,可創造利潤7萬至8萬元。

  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從播種到田間管理再到收穫,農戶們正在告別“彎腰”之累。“曾經連續幾個小時彎著腰、低著頭往田裡撒種子。播撒速度還有講究,慢慢撒才能保證種子間距均勻、深淺正好。播好種還要撒土覆蓋,時間久了,腰就像斷了似的,幹完活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回憶過往,福建省南安市順和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呂錦全滿臉苦澀。

  有了全自動育秧流水線,呂錦全成了“甩手掌櫃”。記者看到,在全自動育秧流水線上,鋪土、噴水、播種、覆土等步驟一氣呵成,省時省力。流水線一個小時能均勻播撒600盤以上種子,足夠30畝地的用秧量。

  近年來,針對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地形條件,福建加大農機示範推廣力度,持續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截至目前,全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2022年使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約2.76億元,享受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農戶達6.86萬戶。預計今年投入春耕備耕的設備約110萬台套,作業面積210萬畝。

  龍岩市長汀縣的種糧大戶傅木清種糧20多年,現擁有播種機、插秧機、旋耕機等各類農機320台。“機器種糧標準化生產,品質穩定、持續性好,糧食訂單價格能達到每噸3700元,比人工種植的價格高出兩成。”傅木清算了一筆賬,加上產量提升和人力成本下降,機耕整體效益提高了約三成。許多小規模種糧戶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將土地託管給他,現在傅木清每年為4萬多畝土地提供社會化耕作服務。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開著小車去種田”,傅木清感慨道,以前種田勞動強度大、比較效益低,把年輕人都“嚇”跑了。現在政策好加上科技助力,種田有盼頭、有甜頭,自己“90後”的兒子大學畢業以後也成了一名“新農人”

編輯部

五路財神報系為庶民經濟投資搭建平台"及為世界華人打造交流聯絡的管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