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哲學氣質的央視女神董卿的故事—
[五路財神報] 即時版綜合報導—
我曾在大陸十幾年的生活中,每天到了20:30分海峽兩岸陪我度過大部分的光陰,尤其是董卿主持的時段,更是我的精神食糧!
几乎在大陸長住的台商們都視董卿為女神!
47歲的她依然那麼端莊、得體、大氣、自信。
更讓人驚喜的是,董卿別開生面地,以街頭連續72小時直播的方式,為我們送上了《朗讀者3》先導節目《一平方米》。
尤其是董卿採訪眼科醫生陶勇時,一向堅強的陶勇無奈地說,“手的神經沒長好,依然冰涼、沒有知覺,我不太敢想未來會怎樣,接受現在吧。”董卿溫柔地回應:“未來,不就是現在積累而成的嗎?”輕輕一句話,看哭了很多人,也激勵了很多人。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董卿自己的人生。
就像董卿說的:“我的人生,就像用唾沫星子,一點點搭一個燕子巢。”鏡頭前的從容優雅,是日復一日的努力沉澱;
舞臺上的雲淡風輕,是經年累月的負重前行;不斷向上的人生,是永不停歇的奮力拼搏。
所有努力的人,終將活出自己的人生。所有過往,皆為序章董卿成功後,說得最多的一句是,千萬別把我當神。的確,董卿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女孩,她的成功追溯于父親的嚴苛要求。父親出身農村、家境貧寒,靠刻苦學習改變命運。
1973年,董卿出生後,寄予厚望的父母給她取名卿,希望她將來得卿相之才,並從小就開始培養磨練。剛識字,父親就督促董卿邊看書邊抄成語,大一點就背古詩詞、讀名著,不僅要讀懂,還得把人物關係和故事邏輯弄清楚、講出來。除了讀書,董卿還要承擔家務,如洗碗、掃地,剛開始洗碗時,她的個頭還沒水池高。上小學後,不管颳風下雨,每天跑1000米。董卿說自己就像阿甘,獨自在操場上迎風奔跑。到了中學,董卿又多了一項艱巨任務——勤工儉學,播音員、營業員、服務員,各種各樣的零工她都幹過。最難忘的是15歲那年,董卿一個人打掃10個賓館房間,搬不動床墊的她委屈地對父親說:“我要累死了。”哪曾想,父親卻說:“再堅持一下。”崩潰的董卿哇哇大哭,這也激起了她的倔強和不服輸,咬牙堅持幹滿了兩個月,拿到了第一筆工資60元。直到多年以後,董卿才明白,不斷學習積累的智慧,經歷苦難的成長,這是父母給她的最好成長禮物。就像董卿說的:“真正的富養,不是物質上的有求必應,而是精神上的磨礪與鍛造,是賦予她一種掌握命運的能力。”父親的嚴苛磨練,讓董卿慢慢養成了堅忍、自律和拼搏的個性,也為她的光輝人生寫下了堅實的第一筆。沿著這道筆跡,董卿開始了人格的尺規,以及前行的方向與力量。
只管耕耘,不問收穫董卿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波瀾起伏的。
第一次受挫是剛進大學時,班裡的同學一個比一個漂亮,且多才多藝,董卿引以為傲的能說會跳變得黯然失色。尤其形體課,同學們做得輕鬆、隨意,唯有她跟不上節拍,董卿窘迫得像誤入天鵝群裡的醜小鴨,滿臉的羞愧和自卑,整整半年找不到自信。但擰巴一段時間後,董卿調整心態,專攻自己的優勢提升自己,然後一點點地踮著腳,望向更光亮的地方,最終她以一等獎學金畢業。
對於勤奮耕耘的人,命運總會顯露出意想不到的溫柔。1994年,畢業不到一年的董卿,因扎實的文學功底,成功考入浙江電視臺,接著以《人世風情》的出色表現,從千萬人中脫穎而出,應聘到上海東方衛視。但幸運沒有一直眷顧她,剛到東方衛視的董卿,被當作新人閒置起來,每天只負責劇組人員衣食住行。董卿沒有自怨自哀,先後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和華東師範大學,潛心攻讀專業和英語,用知識充盈自身。然而,越努力、越優秀、也越幸運。
2000年,董卿在《上海—悉尼雙向傳送音樂會》上,用流利的英語,落落大方的主持征服了全國觀眾,全票當選中國播音主持界最高獎項“金話筒獎”。董卿曾說:“在這個世界上,只要足夠耀眼,就沒有人可以忽視你的光芒。”人生漫漫,道阻且長,每個人都會有身處低谷、無人問津的閒置期。與其抱怨和自憐,不如蹲下身子,努力耕耘,當機遇再次來臨時,才有可能乘風揚帆起航。就像蝴蝶效應,隨手點起的一盞燈,或許有一天,它會照亮整個人生。
步履不停,努力向前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尤其對女人,年齡似乎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但董卿卻是一個特別敢於挑戰年齡的人。2002年,年近30的董卿做出一個意外決定:放棄上海蒸蒸日上的事業,從零開始,接手央視新欄目《魅力12》。當時,董卿也曾猶豫過,她問自己:如果沒有嘗試過,你會後悔嗎?如果以後再也沒有央視這樣的機會,你能接受嗎?“不,我接受不了。”董卿聽從了內心的選擇,背著行囊,開始北漂生活。
僅用兩年時間,努力的董卿迎來了命運的垂青,2004年,她成了第十一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主持人之一;年底,她又站上了2005年春晚的舞臺。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董卿霸屏春晚10餘年,連續8年被評為央視十佳主持人,連續7年佔據C位,成為當之無愧的央視一姐。終於,董卿站到了至高處,戴上屬於她的桂冠。
但2014年,41歲的董卿再次做出驚人之舉,在事業的巔峰期按下“暫停鍵”,選擇赴美進修。原以為,回國後的董卿會平淡無奇,不料她卻以更加驚豔的方式王者歸來。中國詩詞大會》,董卿以滿腹詩書的才情紅遍中國;接著《朗讀者》的誕生,更是超乎所有人的想像,人們從第一季追到了第二季,呼喚著第三季。回憶往昔,董卿說:“沒有哪一個人敢說,我放棄的時候,我會得到什麼。我只知道,我放棄了什麼。”但人生之所以精彩、值得期待、充滿魅力,不就是因為它的未知嗎?每個人面前都有一片浩瀚的原野,有無數條路通向遠方,只要不停往前走,一直走,總會有光,總會被時光驚豔。
面對質疑,選擇寬容然而,成長總是伴隨著疼痛,董卿也不例外。
董卿摔得最狠的一次是2009年的春晚,她滿懷熱情地上場報幕,竟將“歡迎馬先生的兒子馬東”說成了“歡迎馬先生的兒子馬季”。令人沮喪的是,當時董卿一點都沒察覺到口誤,連補救、圓場的機會都沒有。一時間,董卿遭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網友和觀眾的譴責,有的要求她公開道歉,還有的甚至質疑她的學歷和能力,批評之聲撲面而來。哭了整整三天后,董卿決定不再躲避,拿出勇氣正視失誤,並努力精進,避免重蹈覆轍。
主持《中國詩詞大會》時,董卿的包裡始終備著新華字典;錄製《朗讀者》時,一字一句地打磨臺本,一遍遍地看重播,爭取做到更完美。工作的失誤可以用更精細的工作來彌補,但那些黑白顛倒、歪曲事實的編派和中傷,卻讓人既無奈又生氣。剛上春晚時,有人說董卿搶了倪萍的位置;與劉謙搭檔表演魔術,被人質疑是沒有職業精神的托……
尤其是她當了母親以後,因為孩子的出生地,董卿飽受詆毀和攻擊,一度以為,她會就此隱退。但董卿學會了寬容和放下,她說即便遭遇了不幸和痛苦,但世間還是有很多美好值得,她用一季又一季的《朗讀者》傳遞著溫情和善意。
正如馬克·吐溫說:“寬容就是紫羅蘭將它的香氣留在那些踩踏它的腳上。”學會忍耐,學會坦然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還有人和自己內心的關係,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但如果可以在曾經痛苦中學會寬容,不忘初心,則是另一種成功。
守住初心,從不懈怠常有人說,董卿的魅力很獨特,觀眾對她的欣賞和喜愛,不分年齡、不分性別,更不分地域。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她的一舉一動裡,總是蘊含著尊重別人的修養,讓人倍感親切。曾記得青歌賽中,有兩名羌族歌手表演了一段非常迷人的酒歌,但他們對評委提出的常識性問題一無所知,觀眾席傳來了陣陣竊笑。董卿靈機一動,指著歌手隨身佩帶的小銀壺,讓評委猜銀壺的作用是什麼,有人說是定情信物,有人說是煙絲盒……結果卻是在野外打獵用來裝鹽巴的。隨後,董卿笑著說:“就像他們答不出我們的題目一樣,在這之前,我也不知道羌族還有這麼優美的酒歌。其實不論他們來自哪裡,音樂是可以毫無障礙地抵達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這就是我們舉辦歌手大獎賽的目的。”話畢,兩名歌手淚光閃爍,整個現場掌聲雷鳴。
而在《朗讀者》採訪作家畢飛宇時,好幾次他都在想哭的情緒邊緣,董卿卻理性地不去推動他的淚點。後來畢飛宇說:“我很感謝董卿,她不煽情、也沒有把她的嘉賓推向窘境,更不會為了節目犧牲和她對話的人。”正如奧黛麗·赫本說:“女人的美麗、優雅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她的靈魂深處,在於她給予的關懷、愛心和激情。”董卿的溫暖,恰如溫水不會燙人、不會傷人,但是能夠滲透到心裡的那種感覺,看似平凡,卻打動心扉。
就像董卿的坐姿,總是雙手自然交疊,上身微向前傾,面帶微笑地看著雙方,永遠是一副認真傾聽的樣子。
不管身上有多少榮耀,她總是那麼謙遜。網上曾有問,當我們喜歡董卿時,到底在喜歡什麼?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董卿,她就是一道光啊!”從杭州時的小有名氣,到上海時的如日中天,再到北京時的驚豔春晚,最後《朗讀者》的華麗轉身,董卿活成了我們理想中的自己。她像是一本美好的書,蘊藏著智慧、才華、修養,值得反復品讀,靜心感悟。董卿曾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開拓,而不是固守。”或許我們無法複製董卿的成功,但她那傾盡全力,向前奔跑的勇氣;擺脫年齡桎梏,不斷超越的果敢;靜心耕耘、不忘初心的從容卻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永遠沒長大,但永遠沒有停止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