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島』六成是華人,但只有30%承認祖先,螃蟹滿地爬卻不讓吃,台灣人可能很少人去過!

by | 11 月 24, 2020 | 獨家即時

作者:行走在陌路

聖誕島六成是華人但只有30%承認祖先,螃蟹滿地爬卻不讓吃,台灣人可能很少人去過!

[五路財神報]綠色旅遊 專題報導—

2001年,挪威首次公佈“滯留難民已超過3000人”,應對方式是:首批438名尋求庇護的難民將被送往聖誕島。而澳大利亞對挪威甩鍋的回應除了拒絕,還公開表示“就算難民登上聖誕島也不可能獲得庇護”,雙方你來我往打了幾場口水戰後,聯合國難民署出來收拾殘局:將在聖誕島修建800張床位的難民收容中心,預期投入2億美元。

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從2001年第一批難民登島開始,在短短六年內一共有將近3000名難民被送到聖誕島上,大大超過“最多1094人”的應急容量。因此,哪怕聯合國將投入資金翻倍到4億美元,澳大利亞還是堅持關閉聖誕島,導致2010年發生“聖誕島船禍”事件,48名被拒絕登陸的難民葬身大海。

聖誕島自此被強行帶上“難民”話題,每每討論到難民安置問題時,總會有人將聖誕島拿出來做案例。

那麼,聖誕島到底在哪兒?為什麼會成為澳大利亞安置難民的標誌性島嶼呢?

這事兒要從17世紀開始說起,英國船長查理德受東印度公司派遣從澳大利亞啟航,前往爪哇島尋找白銀礦脈,航隊行至爪哇島200公里外的海域時發現一座無人又無名的海島,由於當天是耶誕節,查理德在日誌中將其命名為聖誕島,這就是聖誕島有據可查的第一次完整記載,於1666年首次被荷蘭地圖收錄。

從地理上看,聖誕島更靠近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最近距離僅350公里,為什麼會歸屬1550公里外的澳大利亞呢?

實際上,早期的英國人並不看好聖誕島,1688年第一次登島查看時沒有發現可利用價值,直到1857年,英國植物學家得知島上植被蔥郁,因而自費從荷蘭出發歷經28天抵達聖誕島,結果登島第二天就發現了大量磷酸鹽礦(長期積累的鳥糞),於是,英國王室迅速對外宣佈聖誕島歸屬英國,馬上籌備開採磷酸鹽礦。

遵循就近原則,英國將聖誕島劃歸當時的英屬新加坡殖民地,再通過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聘請礦工,馬來西亞原本是華人國家,而香港更是湧進大量內地難民的避風港。於是乎,第一批就有600多名華工登島成為“契約工人”,據說一年的薪水只有1塊大洋,此後又相繼有千余名華工登島。

遺憾的是,1941年日本在二戰期間強佔聖誕島,經過清點發現兩千華人只剩下不到500人,至少一半人都是過度勞累而死的。

在整個二戰期間,聖誕島在英國和日本之間多次易手,期間英屬印度軍隊也來攪局,最有意思的是,這支印度軍隊主要從錫克教地區徵兵來的,而當時的錫克教是最傾向於日本的印度民族之一。於是在日占期間,印度軍隊反而幫著日軍在聖誕島碼頭裝卸磷酸鹽,二戰結束後,英國通過新加坡軍事法院對7名印度士兵發起追查,其中5人被處死刑,剩餘兩人一直關押到印度獨立才得以回國。

在澳大利亞獨立前,聖誕島一直歸屬新加坡管轄,但澳大利亞獨立後以“退邦”要脅索要聖誕島,英國鑒於澳洲在英聯邦內的引導作用,最終同意從新加坡劃歸澳大利亞,並支付了2000萬美元給新加坡,以補償新加坡開採磷酸鹽礦的投入。

1958年澳大利亞正式接管聖誕島,同時將所有居民搬遷至東北面的飛魚灣,這個飛魚灣是華人建立的第一個定居點。根據島上博物館記載,早期華人捕魚都不用出海,只要在這個海灣內扔石頭,就能看到大群魚兒驚躍于水面上,因而取名為飛魚灣。

從旅遊角度看聖誕島,其實資源也不算豐富,歸屬澳大利亞後物價更是成倍上漲,但聖誕島在旅遊業內的名氣卻絲毫不弱,其中一個亮點甚至被譽為全球僅此一處,那就是滿地爬的螃蟹,其密度之高堪稱世界第一,數量以億來計算。

按照嚮導的提醒,我選擇在雅加達旅行時抽出幾天時間前往聖誕島,最經濟的路線是乘坐每兩天一班的渡輪,航程約6個小時,暈船的遊客也可以乘坐每三天一趟的飛機,只是價格會高兩倍左右。

聖誕島目前只有一個民用碼頭,與飛魚灣南角的工業碼頭呈對角位置,上岸後我看到一艘舷號為“金淪”的中國貨輪正在作業,特地跑了兩公里去高處查看。在澳大利亞公佈的資訊中,島上的磷酸鹽礦早在1998年就因為破壞環境而被聯合國勒令永久關閉,為什麼現在還在開採中呢?

與嚮導聯繫上後才知道,澳大利亞政府只在1987-1992年之間禁止開採,但1993年澳大利亞某政府背景的財團獲得許可重啟開採,據說總投資超過3400萬美元。

聖誕島總面積約152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普查資料是1843人,其中華裔占比超過六成,剩下的主要是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人,還有少量的印度人。但2019年的一項調查卻顯示,島上只有30%的華人認為祖先是華裔,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還在使用中文,就是不願承認祖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島上有上百座代表中華文化的各類宮廟,三天內僅我所見的“朝天宮”就不下20座。(注:現代朝天宮是典型的中國宮祠建築,初始于東吳時期,今分南北兩派,大致區別為媽祖與道教,南派朝天宮常見於華人地區,中國臺灣較多)

除了我的嚮導堅持承認是華裔外,她還介紹了一名船老大給我認識,兩人的中文都很流利,嚮導祖籍是福建泉州,船老大的祖先則來自廣東佛山。這也讓島上華人圈形成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很多華裔會同時使用中文、廣東話和閩南語來交流,他們說的時候一點卡頓也不會,反而聽的我雲裡霧裡一臉懵。

飲食特色也很分明,自認華裔的島民依然在沿襲各種中國風味,嚮導的媽媽甚至沒去過中國,靠著祖輩的口口相傳居然也能做出十分正宗的沿海小吃。從小在廣東和福建長大的朋友應該知道,圖片中除了福建常見的“馬蛋”外,還有炸芋糕和“濟公料”等等很多我說不清名字,但小時候都吃過的小吃。

當然,絕大部分遊客都不是為了這些小吃而來,聖誕島最大的旅遊亮點是鋪天蓋地的紅蟹,前些年盛傳網路的螃蟹霸佔整條公路的海島,說的就是聖誕島。

2003年,聯合國專家曾做過全面調查,得出聖誕島共有20種螃蟹,其中陸地蟹13種、潮間蟹7種,數量最多的就是紅蟹,一種繁殖能力超強的海陸兩居蟹,預估總量在一億隻左右。

截至目前,生物學家還沒完全掌握到聖誕島紅蟹的生活習性,只知道紅蟹會跟隨月球引起的大洋潮汐變化,決定具體的遷徙和繁殖時間。

在繁殖前,數以千萬計的紅蟹會紮堆遷徙至海岸礁石區,各自尋找石縫或懸崖位置產卵,一次就有至少一億小螃蟹誕生,經過幾輪蛻殼成長後在海水的助力下,要麼永遠沉入海底,要麼漂到各個海島生存,這也是聖誕島紅蟹歷經多年大量繁殖,數量卻一直沒有太大增幅的主要原因。

嚮導的媽媽告訴我,祖先們登島的第一頓飯就是紅蟹粥,蟹腿比粥還多的那種,而紅蟹歷經華人數十年捕食,不僅數量沒有減少,反而因紅蟹學會攀岩躲避獵捕而肉質更加緊實鮮美。跟著嚮導在海岸溜達了一圈,果然發現礁石上有數之不盡的紅蟹,說找不到下腳的地方一點都不過分,甚至垂直的崖石上都佈滿了密密麻麻的螃蟹。

按照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說法,成年紅蟹的甲殼平均長度能達到116毫米,多數呈鮮紅色,也有少數是橙色的,紫色則屬於稀有級別,可用作海洋生物染色體變異研究。它們白天出來覓食,入夜後躲在潮濕的洞穴中幾乎不動。在正常情況下紅蟹屬於獨居動物,而聖誕島紅蟹並不然,多數都是群居雜食動物,以腐葉、花草以及蝸牛等小型動物為主食,餓極了也會爬到居民區吃生活垃圾。

在1998年之前,成年紅蟹在聖誕島上是沒有天敵的,但1999年一艘從非洲過來的貨輪把非洲黃瘋蟻帶到了島上,據說有至少1500萬隻螃蟹因此死亡,除此之外每年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幼蟹在遷徙途中死亡,因為島上只有兩條遷徙路線,無論是哪一條,都得經過幾條公路,哪怕2/3面積都被列為保護區,一來一去兩次大規模遷徙,也仍然有不少螃蟹死在路面上。

所以,聖誕島早早就頒佈法令禁止捕食島上的陸地蟹,除了紅蟹外還有少量雜交的蜘蛛蟹和椰子蟹,除此之外的任何海洋生物都可以食用。久而久之,島民們也逐漸放棄了捕食滿地爬的螃蟹,因為是這些螃蟹的存在才使得聖誕島在旅遊業內聲名鼎沸,不少遊客專程選擇在螃蟹大遷徙期間登島旅行。

如果說聖誕島物價比澳洲還貴的話,那海鮮價格還是相對比較划算的,島上的海鮮全部是野生的,碼頭價格與印尼相當,約澳洲的1/3。

相關文章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