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一都鎮靠枇杷脫貧致富、枇杷銷售靠直播帶貨打開市場—皇天不負苦心人,只要幹就會有成果—

by | 7 月 30, 2023 | 福台交流會官網

福清一都鎮靠枇杷脫貧致富、枇杷銷售靠直播帶貨打開市場—皇天不負苦心人,只要幹就會有成果—

海峽兩岸福台交流協會阿明會長報導—-

福清市一都鎮家家戶戶,在園子裡嫁接的枇杷新品種「白蜜」和「香妃」,枇杷是一都鎮的主打產業,全鎮枇杷種植戶有3640戶,約占一都人口的九成。近年來,一都枇杷發展勢頭強勁,即便遭遇疫情衝擊,依然逆勢上揚。一都鎮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一都枇杷今年銷售總額達5.16億元(含一產、二產),同比增長9.1%,全鎮農民增收約4300萬元。

一都鎮位於福清西部山區,鄰近水源地。交通不便和生態紅線,這裡與工業化無緣。多年來,一都心無旁騖發展農業,枇杷種植規模達5萬畝。

上世紀80年代末,一都鎮利用上級撥付的扶貧資金購買枇杷果樹苗,無償分給村民,發動家家戶戶種枇杷。靠著種枇杷、賣枇杷,一都的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從破木屋搬進了小樓房。一都人嘗到種枇杷的甜頭,枇杷樹成了「脫貧樹」。可沒過多久,由於缺乏整體規劃,一都枇杷陷入僵局。「一方面,國內其他枇杷產區迎頭趕上,推出新品種,一都枇杷跌價了,最低時每公斤收購價才4塊多;另一方面,隔一兩年就遇到霜凍,種植戶損失慘重,很多人都種不下去了。」

枇杷產業「不甜」了,一都鎮黨委、政府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怎麼打響品牌、打開銷路?如何讓種植戶重拾信心?我們一路探索,一路尋找答案,終於在2018年出現轉機。」一都鎮黨委書記林雪楓介紹,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一都綠水青山的後發優勢愈發凸顯,「我們依託一都的自然優勢、人文優勢,開發了3個旅遊景區,與福州晚報合作舉辦一都枇杷節,文旅農融合,把一都的名氣打了出去」。

旅行社來了,遊客來了,一都枇杷供不應求,鮮果價格翻了一番。一都鎮黨委、政府趁熱打鐵,提出「枇杷強鎮」的發展戰略。「我們辦了3件大事,一是在市農業農村局的幫助和支持下,邀請省、市專家加入一都『智囊團』,為枇杷種植提供強大技術支撐;二是打造具有統一標識的一都品牌,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三是在全省率先推出枇杷『氣象指數保險』,一棵枇杷樹果農只要出一元保費,就能得到保障,就算遭遇氣象災害,也不會白忙活。」

今年初以來,受疫情影響,多地農產品滯銷。一都鎮卻成功突圍,不僅在兩個月里賣光了枇杷鮮果,還實現銷售額、農民收入雙增長。一都枇杷甜蜜「逆襲」的秘訣是什麼?

「我們提早布局,用『養螞蟻』的方式,向枇杷電商產業積極轉型。」「我們引進了幾隻『大螞蟻』,有抖音、淘寶等自帶流量的大平台,也有永輝、朴朴等本土知名電商,還有『果之道』這樣的農產品供應鏈服務商;培育了一批『小螞蟻』,也就是一都本地的小電商。通過『大螞蟻』帶動『小螞蟻』,一起『搬空』一都的枇杷。」

為了給「小螞蟻」創造最優成長環境,一都鎮全力打通各個環節:村民沒有電商經驗,鎮裡請來專業人士授課;村民年紀大了填單不便,鎮裡引進「果之道」智慧物流系統,只需刷身份證,就能自動導入後台訂單信息,將枇杷發往全國各地;村民不懂直播帶貨,鎮裡舉辦為期一周的直播節,請專業團隊駐紮一都,手把手教大家拍視頻、開網店、做直播……

由此,一都誕生了一批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隔空合作的「家庭電商」——在外地工作的子女,通過發朋友圈或開網店,在線上宣傳、推廣、接單,父母則留在一都負責採摘、包裝、寄貨。

在山東工作的陳秀平,與在一都的父母配合默契,今年通過「家庭電商」模式賣出7500公斤枇杷。「本以為今年枇杷要砸在手裡了,沒想到走出一條新路。我家枇杷賣到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地,一些客戶已經和我預訂明年的枇杷了。」陳秀平說,「以前枇杷能賣什麼價,收購商說了算。現在,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裡。像我們這樣賣精品枇杷的,單價比較高,收入也超過去年」。

「今年是一都枇杷向電商轉型的第一年,接下來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尋找不足、補齊短板,為明年的電商銷售作準備。」林雪楓透露,一都將從「小螞蟻」中擇優扶持,培育自己的「大螞蟻」,打造一都枇杷的新業態新品牌。

「枇杷鮮果已經下市,但大家還可以嘗到好吃的枇杷食品哦!」上周末,一都鎮東關寨景區,講解員陳小麗將一撥又一撥遊客迎進遊客服務中心。只見農產品產銷體驗館內,枇杷蜜、枇杷膏、枇杷罐頭、枇杷酒等枇杷深加工產品琳琅滿目,水杯、抱枕、公仔等圍繞一都吉祥物「嘟嘟」設計的文創產品精緻可愛,引得遊客們爭相購買。

枇杷深加工方面,一都引進了專門從事枇杷原漿生產的天海東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每年枇杷尾季,我們都會在一都兜底收購枇杷。今年5月以來,有3000多噸一都枇杷在這裡變成原漿,陸續加工成枇杷汁、枇杷露、枇杷膏等,銷往全國各地。」公司負責人李輝吉說。

勤勞的一都人也沒閒著,今年不少一都種植戶自購設備,開始「研發」枇杷深加工產品。

枇杷加工「各顯神通」,一都枇杷文化游也風生水起。到枇杷主題展覽館,了解一都枇杷的「前世今生」;到東關寨,飽覽古堡建築的氣勢磅礴;到後溪,體驗漂流的清涼暢快;到羅漢里,追尋閩中游擊根據地的「紅色足跡」,成為許多福州人周邊游的經典線路。

「隨著疫情陰霾散去,一都旅遊業日漸回暖,最近每到周末都要接待一兩千名自駕游遊客。」俞強說,一二三產融合,是一都枇杷的「二次創業」,成效非常明顯,已連續兩年帶動農民增產增收,枇杷產業附加值大大提升,「下一步,一都鎮將繼續深挖拓展,加快全產業鏈發展進程,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一都枇杷的「甜」,是一都人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大腦拼出來的,也是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愛「澆灌」出來的。

「看!像這樣,用手把多餘的砧木嫩芽去掉,再用小刀刮平,以免搶奪養分。」日前,在一都枇杷種植示範園,省農科院果樹首席專家鄭少泉一邊示範,一邊向果園管理人員講解白肉枇杷的嫁接養護要點。

鄭少泉是「枇杷界」的領軍人物,多次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他研發的白肉枇杷系列品種,不僅口感香甜細嫩,還能將採收期延長一個多月,價格也是普通品種的3倍至5倍。

「早年推廣『早鍾6號』枇杷時,我就常來一都,發現這裡的農民勤勞淳樸、十分好學,當地政府對枇杷產業也是鼎力支持。」鄭少泉說,兩年前,當福州農業部門找到他,提出想在一都推廣種植枇杷新品種時,他欣然同意,加入這個充滿激情和戰鬥力的「枇杷軍團」。

今年春節,鄭少泉在一都住了整整一周,手把手指導白肉枇杷新品種的嫁接。在鄭少泉團隊的定期上門指導下,一都鎮按下枇杷品種更新的「快進鍵」。全國最大的二代雜交白肉枇杷新品種示範點、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課題項目實踐地、全省首個大棚枇杷母本園……最新最優的品種在一都孕育成長,為一都枇杷的未來蓄積無限能量。

枇杷種得好,還要銷得好。4月2日,福州市副市長嚴可仕來到一都枇杷園,通過抖音直播平台,向全國網友推介一都枇杷。「果大、皮薄、肉多、汁甜」「枇杷潤肺,多吃有益」「產自綠色基地,買它買它」……接地氣的吆喝,引得網友紛紛下單。

隨後的一個月,成了一都的「直播月」,多位政府領導、多名網絡紅人、多支直播團隊輪番登場。他們中,有的現場直播帶貨,創下8小時直播銷售2.5萬公斤枇杷的佳績;有的化身「直播導師」,向農戶傳授視頻拍攝、剪輯技巧,帶出一批會文案、懂直播、精營銷的一都新農民。

福州晚報是一都鎮三屆枇杷節的重要合作夥伴。今年,枇杷節從線下轉戰線上,晚報的項目團隊也開啟了另一種忙碌。「我們的『這裡是故鄉』助農平台第一時間加入一都枇杷的助銷隊伍。」項目負責人黃君薇說,為了選果,團隊幾乎跑遍一都所有的村子,行程超過1200公里,累計銷售枇杷約3000公斤。

放眼一都,漫山遍野的枇杷樹依舊綠意濃濃,陽光下恣意舒展著,仿佛在為明年的豐產積蓄養分。30多年來,一都人始終堅守枇杷產業,走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這片綠水青山,已然化作金山銀山。

相關文章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