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論壇佛教之旅 ,兩岸一尊佛、信徒一禪心
朝拜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記
[世界財神報] 宗教文化版本報副社長徐慈蓮合十報導—
武夷山丹霞岩壁上的大紅袍,是茶客心中的絕世名叢,也是無數遊客眼裡的一片妙景。一碗大紅袍茶湯救了進京赴考舉子一命的故事,代代流傳。大紅袍那時還屬於天心永樂禪寺管護的茶樹,那位給舉子喂茶湯的人,就是天心永樂禪寺的寺僧。
天心永樂禪寺現任住持澤道法師,樂於禪思佛理,也熱愛茶文化。他是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平市佛教協會會長,也是知名的禪茶文化研究者與宣導者。
大紅袍祖庭重煥光彩
1983年,23歲的澤道法師從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畢業。回到閩北山區之後,他四處尋訪佛教勝跡。聽說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乃千年古刹,寺院坐落在眾山的懷抱,猶如千葉蓮心,是信眾心中的佛陀聖地,便懷著一片虔心前來參拜。那時的天心永樂禪寺還沒有公路可通,澤道法師從赤石村徒步前往,過牛欄坑時向一茶農問路,熱心的茶農帶他繼續爬山,來到天心永樂禪寺。那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寺,殿堂陳舊,牆體斑駁,石階鋪苔。當年的寺僧多已還俗,有些僧房已被附近的茶農借住。在這座已顯破敗的寺院裡,澤道法師看到一座石碑,那是大紅袍被明成祖欽點為貢茶的聖旨碑。大紅袍的石碑為何立於天心永樂禪寺?通過與茶農的交談,澤道法師更深地瞭解到寺院與大紅袍的因緣。他頓然覺得,這座蘊藏著厚重文化底蘊的大紅袍祖庭,不能就這樣沉寂下去。
澤道法師在天心永樂禪寺住了下來。他在這裡潛心修行,也發願重振這座靈山寶刹。
1991年的一天,臺灣慈恩寺住持傳孝法師一行到武夷山觀光,應廈門南普陀寺妙湛老和尚囑咐來到天心永樂禪寺。澤道法師帶他們察看寺院及周邊環境,也說出自己的心願。傳孝法師慈愛地握著他的手說:你跟我有緣,這座寺廟也跟我有緣,我們一起為這座古刹重光努力。
1992年,傳孝法師的師父、臺灣中華佛教護僧協會理事長開證法師帶隊來到天心永樂禪寺,確定了“保留舊寺址,開闢新道場”的寺院重光方案。傳孝法師陸續為天心永樂禪寺的重建捐款籌資,並派其弟子邱慶華等居士協助澤道法師。臺灣地區和馬來西亞的信眾聞訊助緣,十方善信也樂於捐資,周邊的諸多信眾風雨無阻前來做義工,終於使這座千年古刹重煥輝光。
如今的天心永樂禪寺,經過修繕的老寺院依然古韻悠長。新建的大雄寶殿,殿堂闊朗莊嚴,大殿後方的青山丹岩,猶如群象護衛,呈“五象朝聖”之勝,與老寺院的“雙獅抱珠”相為呼應。
在接近崇陽溪畔的路口,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門。那是天心永樂禪寺新建的山門。無論是驅車到天心永樂禪寺的信眾,還是到九龍窠看大紅袍的遊客,都要從這道山門進去,都要經過半山的那尊高高的岩雕彌勒佛像。 新設的山門把周邊的丹山與茶園一併納入禪境,更好地凸顯了大紅袍與天心永樂禪寺的因緣關係。很多遊客遊覽了大紅袍景點之後,產生了探究祖庭的興致。寺因茶名,茶助寺緣,天心永樂禪寺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持千百偈 不如吃茶去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居士在天心禪寺品飲了武夷岩茶之後,曾留下這樣的詩名:“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在澤道法師的心中,那“一壺”,是無數因緣的和合。吃茶,是從一片茶葉到一泡好茶的修煉過程。武夷岩茶有“采青”“萎凋”“搖青”“殺青”“揉撚”“烘焙”等諸多工序,其中的每道工序都蘊含著禪理禪機,有著豐富的為人之道和修行之理。
隨著寺院的重興,前來修持的僧眾日漸增多。澤道法師嚴訂寺規,重振寺務,寺院裡鐘磬和鳴,法音嫋嫋。農禪並重的禪風,也在他的推動下發揚光大。因地貌原因,寺院周邊農田極少,向來靠種茶自養。此前,寺院的一些茶園因拋荒被當地茶農續耕,澤道法師通過多方協調,陸續把散失的茶園收回,使寺院擁有的茶園達70多畝。這些茶園的打理,全由寺院僧俗弟子承擔。每年的採茶時節,寺院的出家人全部出坡勞作,附近的在家居士也紛紛前來幫忙,山間茶園都是穿著僧袍和海青的佛弟子。
烘焙是武夷岩茶製作的重要工序。“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這是清代天心永樂禪寺僧人釋超全對焙制武夷岩茶的描述。天心永樂禪寺有自己的茶廠,也有精於制茶的僧人。焙火等制茶核心環節,全部都由寺院出家師父擔當。儘管今天有電焙茶葉的爐子,天心禪寺仍堅持用木炭慢焙,這種製作方法用時長,一干就是一兩個月,需要非常持久的耐力。烘焙房的溫度比自然氣溫高了許多,烘焙過程中特別辛苦,僧人們把這視為一種苦修。以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理念做好每一泡茶,將每一泡好茶奉獻給有緣的人,禪修的境界也由此提升了。
天心永樂禪寺的廣場旁,有幢造型別致的“天心禪茶居”,寺院的禪茶文化研究所也設在這裡。岩韻悠長的大紅袍,在這裡已衍生出十多個富有禪趣的新品牌。“香雲蓋”,濃濃的茶香如祥雲寶蓋,令人法喜充盈。“三乎”茶,源於論語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深廣的文化意蘊,令人回味不已。這裡還有一款茶,名曰“無我”,讓你在氤氳的茶氣裡,沉浸于人茶合一、天人合一的無我境界。
茶是佛的化身,菩薩的心腸,羅漢的自在,僧人的隱忍,凡人的苦澀。隨著茶和佛的密切滲透,茶漸漸成了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既充實了佛教的儀軌,也啟悟了僧眾的智慧,滋養了他們淡定、沉潛的性靈。這些年,不少寺院被商業化運作的風習所裹挾,天心永樂禪寺的僧人則一直堅守自己的定位,不去扮演商人的角色。身為南平市佛教協會會長,澤道法師的修為也對當地佛教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至今,閩北十個縣、市的寺廟,始終堅守清淨莊嚴的道風,念真經不念生意經。
聚天心 茶和天下
每年的穀雨至立夏間,是武夷山最忙碌的岩茶採摘時節。岩茶開摘前夕,澤道法師率僧眾與茶農、居士一道,會聚於寺院天心岩的茶山下,舉行武夷岩茶春茶開採“祭茶”祈福儀式。僧眾為茶事豐收、百姓和樂誦經祈福,祈禱採茶時節風和日麗,家家戶戶做出好茶。
天心永樂禪寺歷史上因獨特的制茶技藝聲名遠播。如今,這些技藝已散佈到民間,武夷山區的茶產業,與天心永樂禪寺有著悠遠的因緣。按照佛教儀式舉行“祭茶”,是感恩,是祈禱,也是結緣。舉行祭茶儀式的時候,附近的很多茶農都會參加,大家一起默默念誦,沉浸在禪茶一體的境界之中。澤道法師有許多俗家弟子是茶農,這些茶農大多也是種茶與制茶的高手。澤道法師認為,制茶固然需要精湛的技藝,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起心動念。發心正,才能做出好茶。帶著感恩、包容的理念,用非常清靜的心去做茶,這樣的茶就是禪茶。很多人都知道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之妙,細細品咂,其間還蘊含著獨特的禪味。
茶香引來天下客,禪韻導化世間人。三十多年,大批海外遊客與佛教徒陸續到天心永樂禪寺觀光朝聖。馬來西亞、斯裡蘭卡、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國愛好茶文化的友人也在這裡修習佛法,品飲禪茶。2007年以來,天心永樂禪寺大力推動禪茶文化,先後舉辦了十多屆“大紅袍國際禪茶文化節”,還組織了“海峽兩岸四地高僧大德祭茶祈福大典”,以禪茶為紐帶,促進海峽兩岸及東南亞的佛教文化與茶文化交流。
作為武夷山影響最大的寺院,天心永樂禪寺堅持以弘揚佛教文化為己任,以大乘佛教的慈悲濟世精神,為淨化人心、穩定社會奉獻智慧。澤道法師認為,通過對茶文化的研究,用生活化的語言闡釋佛理與人生之理,能達到應機說法的效果。這些年,澤道法師也經常被邀到境內外一些寺院、院校講課,與著名的文化專家對話,在不斷的交流與思想碰撞中,他對禪茶文化的體悟也不斷進入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