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續發展綠色農業的三樣科技揚名海外,利用無人機灑肥及先進的酵素處理廚餘,成為最大靓點—-
兩岸綠產會官網 —理事長專欄[轉刊農委會專題]

永續發展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農業永續經營更是一門牽涉糧食安全、環境生態保護、以及文化價值的綜合領域的學問。農科院農業智庫報導團隊回顧台灣過去十年的農業科技成果,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列出永續發展目標對應的農業科技關鍵字,並藉由這些科技詞彙解碼農委會「新農業科技政策」的重要發展方向與趨勢。

農委會「新農業科技政策」,推動臺灣永續農業
2016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以創新、就業、分配與永續為原則,在建構臺灣農業安全體系、提升農業行銷能力、建立農業新典範等三項行動方案基礎上,擬定10項新農業科技策略發展措施,期望達到「精準生產,韌性農業」的農業永續發展目標。這些措施分別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包含:「糧食安全(SDG2)、健康農業(SDG3)、人才培育(SDG4)、永續水資源(SDG6)、永續能源(SDG7)、農業勞動力與經濟(SDG8)、農工業創新(SDG9)、永續城鄉(SDG11)、永續生產與消費(SDG12)、氣候變遷(SDG13)、永續漁業(SDG14)、永續林業(SDG15)。」
圖/新農業之SDGs目標。
永續農業的未來,關鍵字解構科技趨勢
農業智庫報導團隊將12個SDGs與其對應的農業議題進行分類與研析,以文本分析邏輯擷取SDGs敘述的重要詞彙,再依照產業觀察經驗將其轉變為對應農業科技的重要關鍵字,最後產出屬於「永續農業關鍵字清單」,並收錄在「農業永續科技,十年回顧與趨勢洞察」專書中,作為我國農業政策團隊在擘劃科技發展時的參考資料。SDG1、SDG5、SDG10、SDG16與SDG17 與農業科技較無相關,因此不列入清單中。這份清單中顯示SDG2糧食安全、SDG9農工業創新、SDG12永續生產與消費、與SDG13氣候變遷等,是臺灣農業近期的發展方向,因此以下針對這4項進行更細緻的說明。
圖/「永續農業關鍵字清單」收錄在「農業永續科技,十年回顧與趨勢洞察」專書中。
糧食安全與永續生產消費,科技發展首要目標
永續發展目標的 SDG2「糧食安全」與 SDG12「永續生產與消費」和農業緊密相關。子項說明顯示 SDG2 著重於糧食安全、農村的糧食生產力、以及農村人力的社會與經濟照護。此外品種遺傳多樣性被獨立在 SDG2.5 的項目中,這也意味著世界各國都視「育種科技」為糧食安全不可或缺的發展目標。

圖/SDG項目代號與新農業科技中的「永續發展」關鍵字 –【糧食安全】。
SDG12 與 SDG2 不同在於,其重心為注重農業產業鏈上每一個節點的發展目標,生產前的資源規劃、耕種過程、採收、採收後處理、加工、物流、甚至消費端,都該具備永續發展的意識與責任,藉此讓農業活動對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而 SDG2對於氣候變遷的重心,強調農業生產應變氣候變遷的調適力,包含耕作技術上的改進以及各種提升經營者對氣候變遷的適應力。
圖/SDG項目代號與新農業科技中的「永續發展」關鍵字 –【永續生產與消費】。

跨域農工業創新,資通訊科技加速農業數位轉型
「農工業創新」所對應的SDG為「工業、創新與基礎建設」,其內涵為結合農業、資料科技、電子通訊、以及機電工業等跨領域技術,加速智慧科技在生產、運銷、行銷、甚至金融等產業地的落地應用。例如農業大數據、自動化與機械化農機設備、精準農業、人工智慧演算法、農業雲與區塊鏈等,都是現在熱門的智慧農業科技。不只能提升農民的生產技術,更是邁向數位農業的重要里程碑。
傳統農業科技注重「提升生產技術、加速生產效率、提高生產品質」,科技發展環繞在精進單一學門的知識技術,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新農業科技」,以知識管理解構跨域議題的科技內涵,藉此打造消費市場導向的高品質、高經濟價值、且友善環境的農業產業環境。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策略,正與世界先進國家相同的方向前進,期許臺灣能在國際舞台上,以科技替全球農業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三樣新穎的農業科技:
無人機如何成為農業的眼睛?輸出馬來西亞幫助當地農業;
不用再浪費電~大數據水產養殖,即時監測如何幫漁民省下電費又永續養魚;3小時將有機廢棄物轉為有機肥,沒有長期臭氣薰天,讓大地生生不息
桃園市的廚餘有1/3在此處理,廠房面積800平方公尺,每天處理60噸,生產15噸的有機肥
工廠負責人張永祺:「利用酵素處理,可以在短短三小時內,把廢棄物變成肥料。」
桃園市長鄭文燦:「早上廚餘進來,下午就可以生產有機肥料。產生的有機肥可以做為稻米蔬菜的重要肥料來源,完全符合循環經濟的道理。」
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人類利用土地,它是會退化的,全世界有1/3的土地需要靠有機質拯救,最快速的技術才有辦法解決大量供應,氣候變遷和我們有機質的循環有非常大的關係,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儲存在土壤內,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就可以減少,氣候變遷暖化就會降低,土壤健康,植物才會健康,我們食物才會健康,人類才會健康。」
中研院院士楊秋忠有感於全球農業過度使用化肥與農藥,歷經十多年終研發出特殊酵素,能在3小時快速分解原本3個月量的廚餘,將有機廢棄物無臭轉為有機肥料,鼓勵農民回歸天然,讓土地生生不息。楊秋忠院士的有機廢棄物處理技術目前是全球唯一、速度最快,用此技術生產的每噸環保酵素可處理50噸的農業及事業有機廢棄物並製成有機質肥料。已有廠商利用本酵素技術協助處理桃園市家用廚餘,每日處理量達到60公噸、約占該市160公噸近1/3的廚餘量、並生產約15公噸的有機堆肥。效率已獲得台灣其他縣市環保局的注意,有望成立以地天泰酵素技術為核心的家用廚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