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達成2050年排碳淨零目標,行政院規劃完美,就怕淪為打嘴砲–
[兩岸綠產會官網]–理事長專欄 轉刊綠色經濟永續報 記者趙正毅專文—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2022年綠色行動力論壇,實現綠電市場自由化會議中說,再生能源是未來減碳主要措施,加速能源及淨零轉型是努力方向。
“他表示,企業如果NO ESG就NO MONEY,也就NO訂單,可見推動節能減碳是未來趨勢。”
同時,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政府將全力推動風力、水力、地熱、沼氣發電,希望提升這些再生能源,做為綠電火車頭,發揮綠色能源最大效益。
沈副院長也說,今年年底離岸風電風機會達200座,將超越日本、韓國,是我國能源發展另一項特色。
最後,他表示,未來國內將朝綠色金融2.0,引導資金投入綠色企業轉型,達到企業永續經營目的。
國發會公布我國2050年淨零路徑規畫,將以4大策略、2大基礎,共12項關鍵戰略,使臺灣趕上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並針對電力、建築、運輸、工業等產業提出階段性目標,以達到臺灣邁向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指出,現今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碳目標,臺灣的經濟成長已和溫室氣體排放脫鉤,以2005年為基準,臺灣的GDP成長64%,而透過各種減碳技術,碳排放密集度減少34%,換言之,我國碳排放沒有隨GDP成長而攀升。臺灣在2015年制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當時全球設定不要超過2度C,臺灣設定2050年排放減量50%目標,然而現在各國積極追求淨零,我國也修改溫管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納入該法。
從現在到2050年之間,政府預期我國的能源需求將趨緩,到2030年之前,年均成長約0.7%,正負加減0.1%,但是到了2050年則是負的0.2%,正負加減0.3%;相對地,在電氣化發展下,這段時間的電力需求呈成長之勢,2030年之前為2.6%,正負加減0.1%,到2050年年均成長2%,正負加減0.5%。
達到淨零排放的規畫上,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可分為來自電力的排放,以及來自燃油、天然氣的非電力排放,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在電力排放方面,先朝低碳,再朝無碳邁進,至於非電力排放,鼓勵產業將製程改為氫能或生質能,產業住商、運輸一部分發展電氣化,到2050年因電氣化,電力需求預估將增加超過50%,估計到2050年年均成長2%,正負加減0.5%之下,約需4,275億度到5,731億度電,而在低碳、減碳策略下,電力結構產生變化,其中再生能源約佔6到7成,氫氣約9到12%,火力加裝碳補捉封存利用CCUS,約佔20到27%,水力約1%。難以削減的溫室氣體排放則由碳匯抵減。
淨零路徑規畫方面,以2030年、2040年、2050年分階段達成里程碑,政府對電力、工業製造、建築、運輸產業,訂定不同階段目標。以電力為例,不再興建新的燃媒電廠,2030年風力光電累積裝置容量達到40GW,2035年智慧電表布建達100%,2040年燃媒燃氣電廠導入CCUS碳捕捉封存,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到6成、智慧變電所布建達100%。
運輸業,2025年達到市區電動公車35%,2030年市區公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而電動車市售比達到30%,電動機車市售比達35%,到了2040年,電動車與電動機車市售比都達到100%。工業製造則推動製程的設備分階段汰換。
臺灣邁向2050淨零的4大轉型策略、2大基礎
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的目標,政府揭示4大轉型策略,以及2大治理基礎。4大轉型策略分別是能源轉型策略、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而2大治理基礎則是科技研發基礎,以及氣候法制基礎。
第1項的能源轉型策略再分為3項子策略,分別是打造零碳能源系統、提升能源系統的韌性,以及開創綠色成長。
首先在打造零碳能源系統方面,包括再生能源最大化,還有發展低碳的火力發電等等,政府訂定到2030年之前,先增產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自產再生能源,2030到2050年的長期目標是,極大化自產再生能源,火力發電方面,2030年的短中期目標,推動以燃氣換燃媒,氫氨混燒,2050年長期目標是,天然氣導入CCUS、提高氫氨混燒比例或專燒,將燃媒電廠轉為備用。另發展氫能、生質能等無碳燃料。
其次,提升能源系統韌性,以擴充再生能源的基礎電網設施,以及再生能源的儲能資源;最後,開創綠色成長則是扶植建立國產的綠能產業生態,並由國營事業帶頭,參與國際的去碳投資。
製造、商業、建築與運輸如何實現淨零路徑?
第2項的產業轉型策略,分為製造、商業、建築及運輸四個部門。首先,製造部門將從三個面向著手,包含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其中製程改善部分,除了現有成熟的技術,製程改善及汰換舊生產設備,還有導入智慧節能管理,新技術例如發展氫氣技術、削減含氟氣體技術,在2030年先建立示範及推導;而能源轉換則推動使用天然氣、生質能與綠電;循環經濟則發展原料替代、廢棄物衍生燃料等等。
商業部門由於用電佔全國1成左右,也不容輕忽,政府推動的淨零路徑,鼓勵商業部門汰換舊設備,採用節能的新設備,使用低碳能源,還有改善商業模式朝低碳轉型等。
建築部門則設定2050年,100%的新建築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為近零碳建築,在此之前分階段推動,例如建立新建築的能效系統,提升家電能效標準、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等。既有的建築,公有建築編預算改善建築能效,民間建築則為都更整建維護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