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發源地—黃河,海外華媒走進黃河龍門,體驗黃河臂彎裡的根祖文化
臺灣《世界財神報》兩岸新聞記者周紅微報導
2022年9月19日,來自馬來西亞、美國、埃及、加拿大、義大利、菲律賓、德國、奧地利、澳門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10家海外華文媒體在山西運城參加由中國僑聯指導,山西省僑聯主辦,運城市委宣傳部、運城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品華夏文明”2022 海外華文媒體山西採訪行活動,在運城市僑聯的組織下走進河津市的黃河龍門參訪,感受黃河臂彎裡的根祖文化。山西省、運城市僑聯及河津市委宣傳部等領導陪同參訪。
據記載,大禹廟始建于漢,重修于唐、元、明、清,禹廟依山傍水、氣勢雄偉。可惜,後來被日本侵略者摧毀,千年勝跡,毀於一旦。黃河從壺口一路峽谷,途經孟門、石門、龍門,孟門在吉縣境內,石門、龍門在河津境內。其中石門是黃河全線最窄的地方,據測量為40米左右。黃河出龍門,一瀉千里,在河津境內形成了14萬畝的黃河灘塗。從石門到龍門,一路山河秀麗,景色怡人,沿途還有著丹崖彤壁、石頭城、黃河水運、米湯庵、錯開河等自然景觀和美麗傳說。比如錯開河,傳說大禹率領民工疏通河道,民工們一路朝西鑿去,忽然聽見頭上一隻不知名的大鳥叫道“錯開河,錯開河,西開不如往東挪”,便和幾個年紀大的民工登高去察看山情水勢,往西一看是山套山,嶺連嶺,不僅工程艱巨,而且繞道很遠;往東,鑿開石門十多裡路就出了口,大禹隨即給民工下令“往東開”,這時那只大鳥忽閃著翅膀飛走了,後世人把這地方叫錯開河。
除了美麗的自然景觀和傳說故事外,這裡還有很多抗日戰爭時期留下的碑文岸刻。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河津企圖由龍門渡過黃河。當年12月日軍集合兵力,對我禹門口國民黨駐軍展開了進攻,我軍憑藉天險最終擊退了日軍,死傷將士290人,1992年河津縣政府在黃河大橋東面建起了一座紀念碑。薄一波題詞:抗日烈士永垂不朽。1939年夏,我國民黨駐軍又與日寇在稷山、河津一帶發生激戰,最後退守黃河東岸,使日寇未能跨過黃河。為了紀念這次戰爭中犧牲的數千將士,時任國民黨政要林森、孔祥熙、閻錫山、于右任、宋希濂、李文等人在現龍虎公路旁的龍門山崖壁上題詞“氣壯山河、精神不死、偉績千秋、成功成仁、劍掃扶桑、氣壯龍門”。
資料來源:山西運城市委宣傳部、運城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