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種樹,以綠逼沙,內蒙古將沙漠化為綠州,中國人與天爭、與沙鬥-的意志把美國人嚇死–
[世界財神報]兩岸綠產會理事長專欄—-
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齊沙漠,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七大沙漠。這裡,種植一棵樹的平均時間可以控制在10秒鐘之內。
視頻中,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的億利植樹技術演示區,用兩種不同的植樹法,種下一棵樹的平均時間都不超過10秒。
第一種“微創氣流植樹法”,用加壓水槍噴射的水氣流在沙地上沖出直徑幾釐米、深一米的小洞,然後將樹苗快速地種進去,挖坑、栽樹、回填、澆水,一氣呵成。水流瞬間衝擊在洞裡形成保水防滲層,種植每棵樹只需要3升水。第二種“螺旋鑽植樹法”,又稱“幹法種植”,用微動力帶動螺旋鑽打孔,插入樹苗,再夯實沙土,同樣迅速高效。
當地植樹常用的生態管護車,貨艙裝有儲水罐。車後的沙地上放置著一台發電機,視頻中挖洞用的螺旋鑽用電全靠它。
這兩種方法都屬於“微創”植樹,減少了對地表的擾動,解決了沙漠裡植樹缺少水源的問題;不但可以省去傳統沙漠植樹所需固沙的沙障的費用,還把植樹成本由一公頃1.5萬元人民幣降到了3000元人民幣的水準,不到500美元。同時,樹苗成活率也由10%提升到了90%左右。
兩名工作人員在從井裡抽水。當地沙漠植樹的主要用水多是通過打井取得的。
在一幅標明庫布其沙漠區位的地圖上,整個沙區輪廓看上去像一只長脖子巨獸,緊貼黃河內蒙古段“幾”字彎的內側。為了馴服這只“巨獸”,鄂爾多斯人民奮鬥了幾十年。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防沙治沙,光有信心有決心、不怕苦不怕累還不行,政府、企業、農牧民和社會人士多方合力的同時,還要遵循自然規律,科學防治。
過去,由于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以及科學係統的治理模式與治沙技術,庫布其人在沙漠治理中走過彎路,局部地區曾陷入“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
幾十年來與風沙鬥智鬥勇,廣大治沙人逐漸摸清了沙漠的脾性。如今,鄂爾多斯人民找到了一條戰略合理、戰術有效、技術先進的科學治沙之路,築起綠色生態屏障,牢牢縛住了庫布其沙漠這只“巨獸”。
在庫布其堅持治沙30年的億利集團也按照全市總體規劃,提出了係統的治沙規劃。集團董事長王文彪介紹:“我們採用機械化與人工種植相結合的措施,加上自然修復,使庫布其沙漠形成綠洲,增加生物多樣性,逐步形成新的完整生態係統。”
“對于沙漠治理,要遵循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原則,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鄂爾多斯對于庫布其沙漠的治理,多在沙漠週邊和道路兩側進行,對于沙漠腹地則以保護為主,總體上是符合防沙治沙科學理念的。通過科學的保護和治理,構築防沙治沙體係,防止沙漠擴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治沙辦總工程師屠志方如此評價。
“目前,庫布其沙漠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實踐證明‘三區規劃’符合主體功能區調整的方向,也符合地區自然規律和生態恢復的要求,鄂爾多斯市將繼續嚴格按照‘三區規劃’的要求進行發展和建設。”鄂爾多斯市副市長石艷傑表示。
如今,在庫布其沙漠邊緣,孟克達來一家搞起了沙漠旅遊餐飲,年收入二三十萬元。“現在沙漠是寶不是害,是‘金沙銀沙’,人們搶著要。”孟克達來説。
“庫布其沙漠呈東西狹長分布,為防止沙漠肆意蔓延,我們在沙漠南北邊緣地帶營建起長200多公里,南北寬3—5公里的喬、灌、草與帶、網、片相結合的綠色防風固沙體係。”韓玉飛介紹。
庫布其沙漠的第一條穿沙公路。19年前,當這條凝聚著杭錦旗幹部群眾3年多心血的“大漠奇跡”全線貫通時,人們絕不會想到它帶來的生態效益會如此巨大。今天,這條115公里長的公路,如一柄利劍將沙漠攔腰斬斷,公路兩側生長著團團簇簇的沙柳、檸條等植物,綠色還在向沙漠深處不斷延伸。
杭錦旗林業局副局長高永傑説,當初人們希望依靠這條公路打通致富的道路,沒想到它還帶來全新的治沙思路。治理庫布其沙漠的“中切割”,就是依托10條大的季節性河流和修建穿沙公路,將沙漠切割成塊狀進行分區治理。在季節性河流兩岸營造護堤林、護岸林、阻沙林帶,在沙漠區域內修建多條穿沙公路,公路兩側設置沙障、人工植樹種草等,建成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遏制沙漠擴展。
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則選擇較為開闊、水土條件較好的丘間低地和湖庫周邊地下水位較淺、有利于植物成活生長的區域,採取“點綴治理”的方式,開展人工造林種草,建設沙漠綠島、綠洲,逐步擴大沙漠治理面積,減少風沙危害。
在獨貴塔拉鎮那日沙種植示范點,億利集團的技術人員向記者演示了幾種植綠治沙專利技術。
億利治沙專家韓美飛常年在外治沙,皮膚被曬得有些黑。他問記者:“你猜現在種一株沙柳需要多長時間?”
。是10秒鐘栽樹法!”
技術人員將一根長長的硬水管插入沙丘,水壓立刻在沙地上衝出了一個深約1米的細小孔洞,在拔出水管的同時,他立刻將一株沙柳插入孔洞,栽植完畢。幾個環節一氣呵成,只要10秒鐘。
“這種方法叫微創氣流植樹法。過去種樹要先用鐵鍬挖出一個大坑,再放樹苗、澆水,種一棵樹得十幾分鐘,種完以後將幹土填回去,樹苗吸收不到充足水分,費時費力又費水,成活率還低。”韓美飛説,採用氣流植樹法,減少了土壤擾動,對生態破壞性小,可保證土壤墑情,栽植一棵苗木時間短,一次最多消耗3升水,成活率也由過去的20%左右提升到80%以上,同時一畝地節約沙障制作成本1000元以上。
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副院長張立欣告訴記者,微創氣流植樹法適用于地下水位較淺、便于取水的地區,輔以水肥一體化,能夠大幅提升苗木成活率。而對于地下水位較深的區域,通常採用螺旋鑽法,利用螺旋鑽打出深約1.2米的小孔,插入苗條,通過濕沙層的水分,保持墑情。這種方法栽植一棵苗木也只需10秒,成活率達到65%以上,能解決沙漠裏種樹水源不足的問題。
甘草,被當地人稱為“甜根根”。這幾年,不少農牧民“種下甜根根,拔掉窮根根”。現在,新的甘草種植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億利集團的種植基地。怎麼種?但見一臺拖拉機拉著犁具前行,犁具上坐著4名工人,他們迅速將手中的甘草苗橫著放進剛翻開的沙溝,拖拉機繼續前進,犁具又把沙子覆蓋在沙溝上……
“這是我們摸索出來的甘草平移種植技術。甘草是名貴藥材,適合在沙漠裏生長,固氮作用很大,改土效果明顯。”張立欣説,“甘草一般是豎著長的。一棵甘草豎著長,治沙面積只有0.1平方米;橫著長,治沙面積能達到1平方米。甘草收獲後,能做成藥品、食品,形成産業鏈,助力脫貧。”
治沙不停,創新不止。在庫布其沙漠治理的長期實踐中,以億利集團為代表的治沙龍頭企業,還探索創新了許多辦法與技術,苦鹹水治理與綜合利用、飛播與無人機治沙、原位土壤修復、光伏提水灌溉、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一係列成果被推廣應用,沙漠得綠色,企業得利潤,農牧民得實惠。
沙漠治理應該選用什麼樹種?中國林科院防沙治沙首席專家楊文斌説:“治沙要採用適地適樹原則,低密度覆蓋治沙,盡量選取鄉土樹種,喬、灌、草結合,增加植被多樣性,提升固沙效果,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荒則荒。”按照這一原則,億利集團建成我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為擴大治沙成果打下了堅實基礎。
科學的治沙理念、規劃、方法和技術成果,極大提高了庫布其沙漠防沙治沙的效率和品質,成本大幅降低,實現了從分散治理到統一規劃、從傳統方法到工業化治理的轉變,為國內其他地區的生態治理和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一整套科學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