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八政,食為政首,中國農業為何能養活14億人口?
[世界財神報]兩岸綠產會轉載自新華社—
台灣常以農業發達自傲,現在台灣人在去看看中國農業,如無法去看,那就看看本報報導,讓台灣人開開腦子,不要被民進黨洗壞了腦子。
中國農業這麼發達應歸功於三大因素,堅決保護農業用地,農業科技化,及各級官員以管理農業的成果來做官員績效考核的標準。
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關於送呈《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致總統杜魯門的信中說:“近代史上每一個中國政府必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政府是成功的。”
言下之意,中國共產黨也不能解決當時5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而今天的中國,可以養活14億人。
中國為什麼能?
1949年到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增長近5倍,人均產量翻一番。
目前,中國是最大的水稻和小麥生產國。 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超過95%。
2018年10月14日,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祥豐糧食種植家庭農場,播種冬小麥。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賈寨鎮耿三莊村,村民在晾曬玉米。
中國的糧食從哪裡來?
從黑龍江到嶺南,13個地區為中國貢獻了75%以上的糧食產量。 由於糧食生產和人口分佈的差異性, 必須通過“北糧南運”解決南方的糧食需求。
廣西南寧賓陽縣古辣鎮的田園風光。大連港集裝箱碼頭,大連港是北糧南運的樞紐之一。
雖然糧食主產區分佈廣泛, 但中國只有占全球7%的可耕地,要養活占全球20%的人口, 因建設佔用、災毀、生態退耕等, 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為此,中國政府劃出18億畝耕地紅線, 依照法律,非法佔用耕地罪最高可被判處5年徒刑。
耕地減少,糧食為什麼越來越多?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科技投入巨大。 1978年到2018年, 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從27%提高到58.3%。
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由於科技的進步,中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是1949年的5倍。
中國計畫在2022年建成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 可向95%以上的公眾提供預警資訊, 2018年,農村使用者對於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91.4分。
無人機在泊頭市齊橋鎮大付村麥田裡進行噴藥作業。
中國將在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更加高產,並可減少用水、化肥和農藥。
山東省菏澤市佃戶屯街道辦事處,麥田和麥田中的杏樹帶。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的稻田。
河北省棗強縣新屯鎮西黃甫村農民使用噴灌設備灌溉麥田。
聯合收割機在河北省邢臺市開發區留村鎮麥田裡收穫小麥。
那麼,政府在為糧食生產做什麼?
在中國,糧食生產是考核省長的重要內容, 這項考核包括6個方面:
不合格的省長將會被通報批評、責令整改並追究責任。
省長也同樣考核市長、市長考核縣長。
2004年以來,每年年初發佈的中央一號檔都與農業生產有關, 使整個國家都瞭解,如何在新一年裡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這一傳統已經延續了16年。
中國希望,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不僅使糧食穩定高產, 也使農業提高收入、農村煥然一新。
2017年10月27日,河南原陽縣原武鎮秋收。
今天,中國政府對於糧食生產的要求, 不僅是讓14億人“吃飽”,還要“吃好”。同時,用更少的水和其他資源,生產更多、更好的糧食。 中國經驗,也將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吃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