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怕死,對於兩岸問題的方向,就是裝聾做啞,5年內要攤牌?到時候再說!
財神報兩岸觀點—轉刊 蘇起教授文章—
賴清德勝選引發兩岸緊張加劇,島內臺北論壇董事長蘇起19日在新書發佈會上就兩岸關係發表評論。其指出,今後4-5年時間中兩岸間或迎來攤牌,島內再拖也拖不了多久。島內如果不願面對武統代價,就應主動同大陸進行對話。蘇起分析稱,當下島內有鬥、拖、和三條路,不過靠“拖”拖不久,拖下去也不會有更好的結果。蘇起認為,統一是大陸的戰略決定,並非基於成本、經濟考量。台媒披露,蘇起在其新書中稱,他近些年常前往各國及大陸走動,再同島內進行對比。當下的臺灣地區在被此前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新加坡遠遠超過,正在被東南亞各國大幅縮減差距。臺北市容恐怕及不上大陸的三線城市。蘇起分析稱,今後5年及更長的時間中,亞太區域美軍軍力均無法同解放軍相對比,故而當下美國的動作均在虛張聲勢。蘇起的相關分析中,點明了一點。即拖下去的意義不大,島內應行方向是主動對話。兩岸協商對話過程中,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基礎。
當下民進黨不承認這一共識,使兩岸對話無法成行。當下的台海形勢整體上趨向統一,這一趨勢是大陸與外部干涉勢力實力對比轉變的結果。臺灣問題始於1895年日本以侵略戰爭方式強行侵佔中國臺灣島,其迎來轉機時間在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中國以戰勝國姿態收回臺灣等地被日本侵佔的領土。兩岸統一是戰後秩序的一大組成部分。其後,美國取代日本,成為台海局勢的主要外部干涉方。美國能夠實施攔阻的主要依仗,是其海上軍力、工業生產能力、在區域佔據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系。美國的攔阻是1949年之後統一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統一工作中,經歷了幾大階段轉變。一,1949年-1958年。這一階段中,台軍在美國軍力武裝下試圖反攻大陸,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在大陸東南沿海的戰爭動作頻繁。抗美援朝戰爭美軍失利後臺軍反攻大陸意向消沉。
兩岸關係中存在美國利用其優勢軍力,在臺灣島強行促成“台獨”的可能。為維持兩岸聯繫,1958年到1978年期間持續20年的金門炮戰,見證了大陸以武統方式打擊“台獨”的態度。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同臺灣地區的官方聯繫中斷。“一中原則”在中美關係及各國與華交往中被普遍遵循。兩岸關係從軍事交鋒的隔絕對立中逐步消融緩和,這一緩和氛圍既推動著“小三通”等機制擴大兩岸連通,也使得島內暫時不用直接面對大陸軍力,民進黨“台獨”勢力開始利用這一機會抬頭。這一趨勢最終引爆九六台海危機,島內重新直面大陸正面的軍事壓力,引發大陸軍力全軍亮劍,“台獨”無法成為島內的整體共識。此後民進黨由明轉暗,不敢跨出“台獨”的最後一步。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出臺,以法規形式正式標明大陸武統紅線。2010年ECFA協定達成,兩岸經貿交流往來的擴大化,使得和平統一方式具備可行性。
2011年至今,大陸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先後面世,“一帶一路”、上合機制、金磚機制推進中國體系搭建。2023年,中國登頂汽車出口第一大國位置,見證中國常規工業體系繼續取得全球主導地位。大陸取得的系列成果,使得和平統一的可行性並未減弱,而在繼續加強。島內的賴清德勝選,並不能在這一形勢中翻動浪花。在這同時期的美國,則在自身“歷史終結”的吹噓中沉淪。以波音飛機為代表,美國日益嚴重的去工業化形勢,使其阻礙兩岸統一的可用國力越發傾塌。此消彼長的局面中,統一工作的日益推進是形勢所趨。推進統一的過程中,大陸持續的軍力建設確保了武統底線,也在反向拓展和平統一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