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祖情、兩岸一家親,參加福建建甌梅仙宮「首屆茶祖梅福文化節」記

by | 12 月 8, 2023 | 兩岸報導

千年茶祖情、兩岸一家親,參加福建建甌梅仙宮「首屆茶祖梅福文化節」記

財神報兩岸新聞—記者任歌報導—-

有幸於2023年終,參加了由廈門台國科創新研究院彭老師,安排的兩岸一 家親宗教文化活動,在福建建甌市梅仙宮玄鈞理事長舉辦的首屆「首屆茶祖梅福文化節」,應邀出席的有台胞中華致公文化總會的徐慈蓮及陳皓等十餘位,並邀請在地的人大會的領導主持,全場儀式莊嚴肅穆,也讓我初次知道了茶祖梅福的歷史。

兩岸同胞大部分的人愛喝茶,尤以福台兩地同胞為最,玄鈞理事長以茶藝文化舉辦這次活動,推廣以茶會友,擴大兩岸一家親的融合是非常有意義的。

兩岸愛茶同胞知道有個茶祖梅福的人卻少見,中國人愛喝茶經歷史記載應有千年以上歷史茶的盛行據傳是後人定位為茶祖梅福原先是以茶為鄉人療病所用的藥材,在青雲譜的南昌縣尉[梅福]應該是中國人工栽培茶葉的第一人,可謂是中國的茶祖。

據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梅福傳》記載,梅福(前44~44年)字子真,西漢末年的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據青雲譜定山村《梅氏族譜》記載:“梅福公祖籍安徽鳳陽府壽州,今之安徽壽縣,向歸九江郡轄。”《漢書梅福傳》載:“梅福,生於西漢末年,九江壽春人,少學長安,初為郡文學,後補南昌縣尉。”

梅福學富五車,才華橫溢,雖歷經滄桑2000年,但仍有多篇詩文流傳至今。梅福的作品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寫給朝庭,對政事進行諍言直諫的《上書》。洋洋數千言的《上書》被全文收入字字珍貴的史籍《漢書》,不僅因為是班固折服于梅福的錚錚鐵骨,而且還因為該文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厲志竭精、按圖索驥”、“授人以柄”等多個至今仍充滿生命活力的成語就是出自于梅福的《上書》。

梅福官不大,曾任郡文學,漢成帝時補任南昌尉,兩個官銜均不入品,連個縣令都不如。但梅福位卑未敢忘憂國,不畏權貴,直言政事。西漢末年,政權被外戚王氏集團控制,朝政日廢,民不聊生。梅福多次上書朝庭,慷慨激昂地指陳朝庭政事,辛辣無情地諷刺王氏集團。朝庭斥以“邊部小吏,妄議朝政”,不予理會。外戚王莽篡位後,梅福為避王莽的挾私報復,棄家而走,避難隱居。

据 班固(尚书)、《资治通鉴》、建州府志、建宁府志、民国《建瓯县志》记载西汉元始四年甲子,梅福来建州结庐城南山,修道种茶炼丹,为山民治病,丹成服之乘骖鸾白日飞升成仙,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赐封梅福为“茶祖吏隐真人”“茶祖寿春真人。后人为了纪念梅福将此山改为梅仙山

青雲譜過去所處南昌城東郊,既清靜優雅又得山水之勝,堪稱“青雲隱隱水迢迢”之地。新莽始建,梅福掛冠辭去縣尉,歸隱于青雲譜梅湖畔,追慕王子喬,讀書養性,潛心修道,被人稱為梅真人。他的修道之所後來也被稱為梅仙祠。他隱居在青雲譜垂釣的那個湖,今日叫梅湖。

茶在遠古只是一種治病的草藥,到梅福生活的西漢時,茶已成為士大夫階層的待客飲料。但當時的茶葉均采自野生,還不能算是農作物。

傳說梅福在臨安九仙山隱居下來後,在當地種植了18篷茶葉。他的兒子在大泉村定居後,他將這18篷茶葉移栽到了大泉村,傳繼給了自己的後代。他的後代子孫掌握了這門在當時可稱為獨門絕技的茶葉種植技術後,才得以世代植茶為業,最後培育出龍井茶這一稀世珍品。因此,梅福之植茶應該是一種帶有科研性質的衣事活動,他種植的那18篷茶葉無疑是人類人工栽培茶葉的一個歷史性起點。由此可見,而早于陸羽800餘年的梅福是人工種植茶葉的第一人,開創了茶葉的人工栽培歷史,他的“茶祖”之稱應是當之無愧的。

編輯部

五路財神報系為庶民經濟投資搭建平台"及為世界華人打造交流聯絡的管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