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是兩岸的定海神針,看馬英九眼中的九二共識是如何解釋–
[世界財神報]兩岸交流專題報導—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對於這樣一個重大原則,臺灣政壇藍、綠兩大陣營,態度不一。綠營始終不承認、不認可“九二共識”,並且一直詆毀、汙名化“九二共識”。藍營方面,一開始是堅持“九二共識”的,後來的立場有所鬆動、有所搖擺,有的藍營政治人物對“九二共識”斷章取義,甚至想以新的政治理念取而代之,但總體而言,藍營目前對“九二共識”還是認可的。
對於“九二共識”,馬英九是什麼態度?
這是海峽兩岸有關方面、兩岸民眾都在關注的。
3月30日,馬英九一行的大陸之行來到武漢。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宋濤專程趕往武漢會見馬英九。面對宋濤主任,馬英九提到了“九二共識”。
筆者注意到,馬英九用兩種方式表述“九二共識”。
其一,他在講話中多次提到“九二共識”,但沒有對“九二共識”的內容作進一步的闡釋。
其二,他“注意”到了大陸國台辦對“九二共識”的解釋,並認為國台辦的解釋是還原了“九二共識”的“原汁原味”。馬英九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我注意到大陸國台辦最近的記者會,也再次還原‘九二共識’的‘原汁原味’:1992年11月16日,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兩岸授權下,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是兩岸能夠繼續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礎。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共同追求和平發展。”
這是馬英九的“聰明”之處,也是他謹慎性格的體現。他從事兩岸事務工作已經36年了,當然知道“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如果他公開、直接說出來了,島內的綠營會拉高分貝對其進行口誅筆伐,他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於是,他用這種“拐彎”的方式,“注意”到了大陸方面的解釋,並且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認可。
真是煞費苦心!
其實,“九二共識”達成的過程並不複雜。
上個世紀90年代,海峽兩岸都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希望兩岸統一的。這個大原則沒有問題了,具體怎麼表述就是技術問題了。
1992年10月底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香港舉行工作性商談,也就是“九二香港會談”。在這次會談中,海協會提出,在兩會的事務性商談中,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並提出了五個文字表述方案。海基會先後提出了八個表述方案,其中第八個方案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同時海基會建議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明立場”。
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告知對方海協會的口頭表述要點:“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在該函中,海協會還附上了海基會在香港會談中正式提出的第八個表述方案,作為雙方彼此接受的共識內容。12月3日,海基會回函,對此未表示異議。
“九二共識”就這樣被雙方正式確定。確定的時間就是1992年11月16日。
上述兩個文字表述方案,都有兩個原則性表述:一個中國,謀求統一。這是“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
除了對“九二共識”中的一個中國原則表達“委婉”的認同,對“九二共識”的另一個核心要義謀求統一,馬英九的表述也是委婉的。他在講話中說:“兩岸關係可以由海峽兩岸雙方自己和平解決”。
馬英九的委婉、謹慎,宋濤主任應該也是“注意”到了,照顧到了。所以,宋主任的講話誠懇而溫情。他說:“不論分離多久,我們都終將團圓、攜手打拼。我們是一家人,誰也不能把我們分開。”“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家裡的事都好商量、要多商量。”
總而言之,“九二共識”就是一塊試金石,某種程度上也是一份考卷。馬英九會見宋濤主任時的講話,算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