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發展的影響因素仍是中美的戰略關係變化而決定—-

by | 9 月 11, 2021 | 兩岸報導

兩岸和平發展的影響因素仍是中美的戰略關係變化而決定—-

作者:王崑義教授

[世界財神報] 兩岸交流版轉貼名人文創—

長期以來,一直將自己的研究主題,聚焦於「兩岸和平發展」議題的王崑義教授,最近接受「美國之音」專業的訪問,提出「兩岸和平發展」應先立基於「合作」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合作性統一」的新思路。

王崑義教授為何會提出「合作性統一」的概念,主要回應三個方面的聲音,一是習近平提出的「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二是針對大陸學者提出「智統與逼統」的回應;三是「反獨、反干預」的憂心。

安全化阻斷了融合發展

3月25日習近平視察福建,這個時間的兩岸關係,大陸「武統」意識相當濃烈,此刻,習近平提出「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從這句話當中,可以做出以下的理解,一是兩岸之間的發展,還未到「武統的時機」;其次,習近平是理解「兩岸當前困境所在」,並提出「勇於探索」的話語。融合發展成為政策指導,大陸相關機構,也將反獨促統,轉向「反獨促融」的面向上運行。

融合發展雖然是一句中性的概念,但在台灣目前的政治風向,卻似乎反向而行。2016年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頻繁的透過安全化手段,逐次限制了兩岸交流速度與縮窄交流的層面,從官方到民間,從政治到文化,幾乎是全面的清理,並透過國家安全的理由,轉化為法律手段,造成在台民眾與大陸交流時的心理恐懼,在台灣民眾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麻煩,也紛紛採取了自我限制。

除此之外,安全化最重要的形塑手段,除了法律工具之外,還有「已經轉化為認知戰工具的部分媒體」,眾口鑠金形成意識形態氛圍,以及深具敵意的意識形態批判,更對個人的認同造成傷害,這在影劇圈特別明顯。

在安全化、法律化、內宣化三管齊下,大陸與台灣之間,由熱絡的交流,逐漸轉趨平淡,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再由平淡轉趨冷淡,如果當前評估兩岸關係尚存的通道,也就是經貿關係了。

反獨促統概念變化

1979年葉劍英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也宣告了兩岸由戰爭衝突轉向治理競爭的起始,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環境,「武統」的方略遂被「和統」的思維所取代,但是不放棄武力統一仍是選項之一。2007年美國蘭德公司報告指出,兩岸軍力比較優勢已向中國大陸傾斜,武統的能力持續在增強當中。

從大陸的國家戰略規劃,經濟發展與高技術經濟結構的編織,仍是國家戰略的核心主張,軍事武裝力量的發展,目標還是維繫和平環境,保障經濟發展的推進。因此,武統成為嚇阻獨立的政治矛盾,以及應對外力干預台海失序的工具。

在這兩個範疇之外,統一的進程仍在持續,武統不是當前選項,和統也無著力點,因此大陸學者提出了智統、逼統的概念。「智統」是透過綜合實力,將力量、背景、次序做出巧妙的安排,以達到統一目標。「逼統」則是透過力量,形成壓力,達到心理與行為上改變,達到統一目的。

其實,王崑義教授點出這兩種統一方式的概念仍是指向了「力統」要素中的軍事力量運行,這種辦法也是借鏡於西方競爭理論而來,智統乃是全政府系統的操作;逼統則是威懾戰略的運用。基本上都是涉及軍事條件下的統一模式。與「融合」統一的概念,仍相去甚遠。以下我們以簡易光譜表示。

力統、智統乃是全政府系統的操作;逼統則是威懾戰略的運用。基本上都是涉及軍事條件下的統一模式。與「融合」統一的概念,仍相去甚遠。(圖/作者提供)

反干預與戰場經營下的台灣

兩岸在近七十年的統一過程當中,外力干預力量始終存在難以去除,2012年習近平上台之後,整體戰略由大國策轉向強國策調整,綜合實力的膨脹,影響了區域權力平衡,尤其是美國在區域的領導威望。2018年美國調整了戰略,大國競爭戰略成為主導,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由前沿存在轉向前沿防禦,中美競爭表現在傳統地緣政治與地緣戰略的角力上。

反干預並非僅止A2/AZ,還包括了主權管轄概念。今年1月與9月中共相繼發布「海警法」與「海上交通安全法」,引發美國的不滿。自9月初美軍分別於「空域與海洋」,進行自由飛航與航行,對中國法律提出挑戰。

9月7日「本福德號」進入美濟礁12海里處,進行自由航行,「卡爾文森號」戰鬥群同時也進入南海演習,中國的新聞是實施強力驅離了本福德號,美國則稱國際法允許的任何地方行動,並未針對本福德號進入12海里問題說明。在此同時的北方,美軍RC-135S具有電子偵察、飛彈偵測能力的特種飛機,連續四天飛進東海、黃海抵進偵查,且呼號JUNKY81的語音,表示美軍已經相當惱怒。

更糟糕的是在台灣的西南空域、西北空域,中共為了反制美國在台灣漸進式存在的動作,實施了跨越式的驅離,形成了另一種臨近台灣的操作,這對國軍而言確實是兩大之間難為小。然而美國在台海戰場經營的態勢相當明確,對台灣而言,卻要面臨誘餌式的另一種「武患」。(如前圖示)

合作性是脫離戰爭風險良方

兩岸發生戰爭?既然主張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台灣也是中國人,中共豈會以戰爭手段統一台灣,民調上也反映出台灣老百姓並不相信中共會對台使用武力。但是面對美國在台灣塑造「西太戰場」,欲將美軍前沿存在,轉變為美國前沿防禦,卻又是明顯的趨勢。

隨著台海緊張情勢,美中「切香腸與反切香腸」戰術,切到了臨近台灣本島周邊,台灣執政者,會不會懊惱搭上美國班車,卻又發現車況不佳,又下不了車的窘境。台海戰爭會不會發生,美國拜登在8月31日撤軍的演說,講得很明白,20年前出生的孩子,這一生都還沒見過和平的美國,我們不必懷疑美國的習性。但是面對同樣的大國,發動戰爭始終是難以決斷的事,這也是事實。

這時刻王崑義教授與時俱進,將國際安全概念的合作性安全,提取「合作性」性質,提出「合作性統一」概念,避免兩岸因為安全化、或切香腸操作,讓台灣形成戰場化發展,這對台灣百姓相當不利,也相當殘忍。

合作性議題可先避開政治意識干擾,依據他的思考,有三個層面可以嘗試,「人道關懷」、「基礎建設」、「半導體晶片」。人道關懷比意識形態更具普世性,基礎建設則是生活性與經濟性質,半導體晶片雖已成為高科技的戰略性產業,但在大陸已經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結構轉型的重心,台灣應可利用這個機會進行佈局。這些具體合作項目,可以去除政治化的顧慮,透過交流與交換,降低多年來台灣在安全化操作的緊張情緒。

王教授之所以提出「合作性」及「具體合作」框架,其初期的目地有二,一是讓兩岸藉由合作彼此親近,以消除距離避免誤會,二是循序漸進,由合作性作為進入未來統一的可能性。但在我看起來,功能應該還可以再提高,避免兩岸在外力塑造戰場氛圍時,緩和兩岸可能發生衝突的基因。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編輯部

五路財神報系為庶民經濟投資搭建平台"及為世界華人打造交流聯絡的管道!

相關文章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