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逆水村以教育为本,打造成全国家喻户晓的博士村的故事—

by | 2 月 13, 2021 | 兩岸報導

安徽逆水村以教育为本打造成全国家喻户晓的博士村的故事

[五路财神报] 两岸交流獨家报导—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安徽潜山市槎水镇逆水村走出了大批高材生,全村博士生29人、硕士生54人、本科生273人,傲人成绩让它获得「博士村」美名。但村里青壮人口流失,让人担忧「再难出博士」。不过博士村的名气引来了不少人,镇上很快来了文旅项目的开发商,提出设想,要藉此打造「博士小镇」。

★只有读书 山村唯一出路

在安徽潜山市槎水镇逆水村,家家户户都记得老支书的话:「只有读书,才是我们山村唯一的出路。」这些年,逆水村走出了许多人才,他们在村里成长启蒙,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但逆水村似乎被留在了原地,成了他们记忆中遥远的家乡。如今留在村里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而大批青壮年外出——「博士村」出名的同时,让人担忧「再难出博士」。 

逆水村地处天柱山后山腹地,由于山头阻隔,村里的河水由东向西流,故得名「逆水村」。村子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走出大山成了村里人最朴素的愿望,而读书考学则是最好的途径。当地早有「自古华山一条道,改变面貌靠读书」的说法,「穷莫丢书,富莫丢猪」是逆水村家喻户晓的顺口溜。

●村办小学 学杂费全都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时任村支书储浩川拍板,「只有读书,才是我们山村唯一的出路」。他担任村办企业浩川林业开发公司董事长,为了发展村里的教育事业,他做了两个重大的决定。

1992年开始,村办逆水小学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附加费全免,开支都由公司承担。同时,设立助教奖励资金:考取高中的学生每人奖励200人民币(31美元),考取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这样的激励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1996年,为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储浩川从公司中拨款30万元用于逆水小学的搬迁和建设。一年后,四层近千平方米火炬形教学楼竣工,是当时村里最好的建筑。搬进新址后,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一应俱全,算得上是集合了当地最好的教育设施。

不仅如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逆水村就在无意间开始了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实践。当时,村里提出,本村民办教师的待遇全由村办企业出资,并保证工资不比公办教师低;凡在本村五个教学点和村小任教的教师只要教育教学成绩出色,都给予奖励。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吸引了邻近区域的优秀教师前来教学,促进了当地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村小的教学质量比城里的很多小学都要好。」储昭益回想村里出的不少博士都是那时候村小的学生。1998年,逆水村中心小学搬进新址,他担任新小学的第一任校长。此后的几年时间,村小持续扩招,每个年级都有六个班,这也是逆水村小的「黄金年代」。

小学教师储浩是唯村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青壮外流 出博士恐变难

逆水村中心小学的校舍还保留着初建时的样子,虽几经加固,还是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楼。原本完备先进的场地和设施,现在看上去多少有些陈旧。

老师是多了,除了专职的音乐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配置已经相当完备;但学生少了,每个年级只剩下不到一个班的学生。即使是下课后的活动时间,校园内也人迹寥寥。偶有孩子嬉笑打闹的声音从角落的活动器材间传出来,在空旷的操场上回荡很久。

「农村的孩子本来就不多,留在村里上学的孩子就更少了。」

储浩悲观地认为,以「博士村」出名的逆水村,以后可能再难出博士了。

●未来契机 打造博士小镇 

相比储浩和储昭益,汪节发乐观多了。对于逆水村的变化,汪节发觉得这是乡村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30多年的时间里走出29名博士生、54名硕士生以及近300名本科生,不仅是当地乡村教育发展的缩影和成就,也成为逆水村发展的一个标志;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人才或许也为逆水村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新的种子。

最近,借着「博士村」热度的余温,逆水村正积极寻求与人才们更深层次以及更高频度的交流。汪节发想着也许某一天能将这些博士们聚集起来开个座谈会,共同探讨故乡未来的发展与出路。

报导指出,面对突然暴红的「博士村」这个IP,槎水镇也迎来了文旅项目的开发商,想要打造「博士小镇」,并以此为推进当地的文旅事业。

这些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当地正积极布局,谋求以生态旅游、健康农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为切入口打造长三角生态健康后花园,但一直苦于缺乏特色和具体方案。「博士村」在网上走红,或许是个新的机会。

編輯部

五路財神報系為庶民經濟投資搭建平台"及為世界華人打造交流聯絡的管道!

相關文章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