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故意放出極機密檔案,總統拜登批准美國所有核子彈,瞄準中國,企圖搶先發射,一舉就把中國殲滅—
財神報華人世界即時報導—
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這是中國時隔44年再次“全射程”實彈測試。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核武庫的發展感到不安。今年8月,《紐約時報》就曾透露,美國總統拜登批准了一項機密核戰略計畫,並首次將重心轉向中國。
中國必須修正戰爭戰略,如何搶得先機,將手中的核彈發射到美國本土,讓美國失去還手先機,
為何美國此時要批准這項計畫?又為何指向中國?這一計畫又有哪些具體內容?
今年3月,美國總統拜登批准了一份美國核戰略計畫。8月,《紐約時報》隨後報導稱,調整後的美國核戰略計畫,首次將美國的威懾戰略重心轉向中國。
這份名為《核武器使用指南》的檔目前仍屬高度保密階段,白宮此前也未曾公佈這一戰略修訂。我們僅能從兩位美國高級政府官員的發言中略知一二。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軍備控制和不擴散事務高級主管 瓦迪:
“總統最近發佈了最新的核武器使用指南,其中考慮到了新核時代的現實。”
美國國防部太空政策代理助理部長 納朗:
“總統最近發佈了最新的核武器使用指南,以應對多個擁有核武器的對手,特別是中國核武庫規模和多樣性的顯著增加。”
美方軍事高級官員的發言讓人們嗅到了不尋常的氣息,簡短的話語中卻都提到了同一資訊:美國最新的《核武器使用指南》聚焦所謂遏制中國核武庫的計畫。
美國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翁履中:
“最近幾年美國感受到外部的壓力比較大,從文字的改變看出,或許已經有針對性的對手出現。”
《核武器使用指南》是指導美國核政策階段性調整的檔,詳細說明美國核武器的使用政策、打擊目標和使用場景,通常每4年更新一次。從1991年冷戰結束至今,美國政府出臺了至少7版《核武器使用指南》,多是以核威懾為主要目的進行部署。然而今年,中國首次被列入該指南的“針對”名單。
“研究一下美國的槍文化,就能明白美國的核武器文化了。我有槍,你不能有槍,如果你有槍,我的槍要比你多、比你強。它對核武器的觀點也是這樣,一脈相承的。”
對此,在《紐約時報》報導的隔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做出回應,指責美國以所謂中國核威脅論為藉口,借此擴張核武庫,謀求壓倒性戰略優勢。
其實美國核戰略對中國的“重點關注”並非突然而至,這一轉變有跡可循。每一份《核武器使用指南》都不是憑空制定,而是根據當屆政府發佈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來編寫。
基於這一系列的制定流程,非機密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也成為外界判斷每屆美國政府核戰略的重要參考。拜登政府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於2022年10月公佈。報告裡,中國被稱為“日益迫近的挑戰”。
雖然將中國定義為“最大挑戰”,但彼時的拜登政府認為,美國存有的核力量已足夠使用。於是《2022核態勢評估》報告便主張“去核”化,降低核武器地位作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取消海基核巡航導彈(SLCM-N)研發計畫。
海基核巡航導彈可以在任何時間,從海洋的任何地方射出,其射程、速度和準確度幾乎可以打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然而,這個曾經被取消的核武研發計畫,或將在本次《核武器使用指南》中重新開機。
根據美國國會公佈的檔,美國海軍今年3月收到指示,將建立海基核巡航導彈專案辦公室並開始分析階段。而這正是拜登批准《核武器使用指南》的同一時間。
“美國國內,尤其是強硬派,要求美國突破當前條約限制,發展數量更多、能力更強的核武器的呼聲是非常大的。”
《紐約時報》稱,《核武器使用指南》重心轉向中國的調整,是為了應對戰爭下的核局勢動盪與中國核武擴張。然而有專家分析,美國自身核設施年久失修、核武發展陷入瓶頸,或許才是美核戰略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