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最小的一個族只有200多人,西藏的達曼族爭取加入中國人的故事—
[世界財神報]華人世界 特別報導—

在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吉隆鎮境內,有一個曾被廣大媒體稱為“達曼新村”的村子,不過很多人還是習慣稱其為沖堆村。沖堆村比較特殊,村裡是由當地藏族人和達曼人共同構成的,就連村委所在地都距離吉隆鎮3.5公里,地理位置可謂是格外偏僻了。

關於達曼人的由來,歷史上曾出現過兩種說法。
其一是說達曼人在過去源於尼泊爾打鐵部落的一個分支,可後來尼泊爾那邊就不知道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選擇拋棄了他們,使得他們背井離鄉最終進入了中國境內。這種說法還是得到了很多村民的認可,有人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我們過來這邊,是因為那邊的人不要我們了。”

其二則是說達曼人過去是騎兵的後裔,這種說法也能從“達曼”的稱謂上尋得蛛絲馬跡。根據翻譯來看,“達”的藏語意思是“馬”的意思,而“曼”所代表的含義是“多”,兩者結合起來,也有“騎兵”的涵義。按照這種觀點繼續說下去,那便是達曼人起源與尼泊爾的廓爾喀人第二次入侵吉隆有關,那麼這個時間便是18世紀末。那會還是清政府時期,朝廷為了抗擊外敵,還派出了福康安大將軍率領大軍前去討伐。可發生戰爭的區域並不是清朝士兵們擅長的戰場,很多將士都在戰爭的過程中消失在了浩瀚的密林當中,其中也就包括了很多騎兵。這些騎兵找不到回家的路,為了生存,他們也漸漸融入到邊境民族當中,和尼泊爾人通婚和繁衍後代,之後,達曼人就成為了他們的後裔。這種說法也是較為可信的,因為在達曼新村背後的土坡上,人們還確實發現了清軍的墓地,代表著當年不少清軍曾在此處征戰。這樣一來,達曼人等待著回家之路,已經有兩百多年了。相關專家還研究過達曼人的特徵,發現他們身上確實是有尼泊爾人的外貌,不少人都有著一雙藍色的大眼睛,皮膚也呈現出深棕色。漸漸演化為一個民族,他們有著本族群的語言,卻沒有文字。至於文化,由於他們長時期都居住在藏族聚居地之中,所以達曼人為了生活方便,也改用了藏語,並且信奉佛教。

從他們來到這裡之後的兩百多年時間裡一直都沒有國籍,也和他們的居住地實在太偏僻有關,中國政府沒有承認他們,尼泊爾也沒有給他們國籍,對於他們來說,生存處境也因為這些原因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和附近的藏民相比,他們不被承認也就代表著沒有土地和生產資料,只能靠著打鐵和做木工等勞動來維持著基本生活。談到那些日子,村裡還有一位主任說:“在過去,我們沒有地,娃娃也不能讀書上學,因為沒有人管我們,去鎮上的時候,也需要通過説明主人幹農活的方式來充當房租。”這種特殊的族群身份,也讓其他族群感受到他們的“怪異”,可勤勞的達曼人為了生存下去,還是不願計較髒活累活,只要能給他們提供生存空間,他們就會選擇繼續做下去,因此文盲率高得驚人。通過村民達娃的視角,也能輕易感受到過去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艱難。從開始記事的時候算起,達娃就跟隨著父親在中、尼邊境上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雖說一家有6口人,可他們還是居住在別人的院子中,給別人幹著一些打雜的活。

達娃從小就知道,她能夠慢慢長大,也完全是依靠著主人家的善心,若是別人不給飯吃了,一家人都得餓著肚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到了年齡背書包走進了學堂,達娃的眼裡也同樣充滿了羡慕,她說:“我過去生活太艱難了,一天只有五六塊錢,想上學的時候發現沒有戶口上不了學,到現在我也認不得字,所以很多人都看不起我們。”達娃的經歷只是一個縮影,在村子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造成達曼人困境的背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他們若是選擇加入中國國籍並且融入社會,更多的還是一個主動的文化選擇過程。過去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對故土的集體記憶讓他們一直都自我定位為“尼泊爾人”,可想要回到尼泊爾對他們來說基本是沒有希望的。
凡是居住在中國西藏地方並由分別具有中國國籍和尼泊爾國籍的父母所生的人,在18歲之後可以根據本人自願辦理相關的手續,若是選擇了中國國籍,那麼就自動喪失了尼泊爾國籍。不少達曼人也去過尼泊爾,可他們最終還是選擇返回中國西藏這一邊,這麼多年的時間過去,還是讓他們習慣了在西藏的一切。
一切改觀,源於2003年。
煥然一新的達曼人2003年5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達曼人加入中國國籍。此消息對於達曼人來說無疑是個驚喜,他們苦苦盼了兩百多年的國籍,終於到來了,從此,他們也正式成為了公民。村裡有一位名叫加措的老人高興地說:“小時候爸爸帶我來到這個地方,我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一直都沒有國籍,現在獲得了中國國籍我很高興。”和加措有著類似想法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有了國籍之後,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切,積極參與到當地保護區的工作中,還特別注意遵守中國的法律和法規。

達曼人來到了大家庭後,56個民族的現狀並沒有被改變,這也是因為政府將達曼人歸入了藏族,從法律上規定了他們的文化身份,這一舉措,也是為了提高達曼人的社會文化身份地位。政府瞭解到達曼人的實際困難後,也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改變生活。2004年,當地政府就投入了100多萬元資金,幫助全體村民建造了土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在各方的努力下,二層樓房在一年的時間內就全部竣工了,達曼人歷經漂泊,終於在2005年全部搬入了新居。為了達曼人能夠可持續發展,政府為每家每戶都分配了耕地和牲畜,從這之後,達曼人再也不用過寄人籬下的日子了。國家在對待他們的時候也像對待其他民族一樣,都會提供補助,每個村幹部每年都可以領取3500元補助、每一戶的男性也可以隔年當選一次護林員,政府為他們發放5000元補助。
此外,還有草原生態補助、低保等,這些都對達曼人的生活產生了非常直接的影響。在這麼多年裡,達曼人看著其他兄弟民族生活的改變,他們的觀念也漸漸發生了轉變,正如那些被採訪過的年輕達曼人所說,他們的夢想是讀書認字,這樣才能被別人看得起。很快,在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幫助下,達曼人的生活水準也在不斷提高,所有達曼人的孩子在到了年齡之後都能前往吉隆鎮的小學讀書,享受著國家的正規教育。他們也相信:在接受了國家系統、正規教育下長大的新一代,未來在生存選擇和文化發展中都會有更加美好的前景。在大家的心目中,短短幾年的改變是巨大的。達娃說:“現在變化太大了,吃啥都有,孩子讀書能上到大學再去找個工作,我心裡也想小孩能好好讀書,他們的學雜費不用交一分錢,和當地孩子一樣都享受著‘三包’政策,這一切都要感謝國家和政府,我們全村人都會一輩子感謝的。”

奮鬥的道路也總是充滿了曲折,2011年的那場地震,使得達曼村的所有房屋都變成了危房。在災難發生後不久,政府再度撥款重新修建了達曼村,這次的投資高達564萬元,再次使得達曼村的面貌煥然一新。通過網友們拍攝的照片,也能看到,達曼村的房屋上,家家戶戶都掛上了中國國旗。在那之後,達曼村又建立起了自來水設施,實現了戶戶通;供電設施同樣被建設起來,使得全村用水用電都沒有問題。對於未來,達曼人充滿了憧憬,也是因為政府為達曼村修建起了4條道路,並實現了信號全覆蓋,他們不再是偏僻角落中的存在,而是和中國的其他山村一樣,享受到了利好政策。2014年,當新華網記者再度來到達曼村,看到村民們正居住在陽光明媚的新屋中,外面也種植著玉米、土豆等農作物,那種場景也讓人非常感慨。村民們也透露著笑容告訴記者:“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曾經在流浪中的達曼人,終於能過上吃穿不愁的新生活了。”值得一提的是,還有7名男子入贅到達曼村當中,很快就適應了這裡的生活,這種轉變也足以說明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