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積電被強迫搬遷美國,分系美國的半導體圍堵中國的商業戰略—
[世界財神報]華人世界 本報副社長徐慈蓮專題報導[附視頻]

在美中對峙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佔據半導體供應鏈關鍵角色的台灣,一舉躍上了地緣政治的核心,這個美國最新的商業戰略又稱: 《半導體地緣政治學》
顯示了美國、日本、中國、歐洲的半導體產業生態,對於理解全球半導體產業全貌,十分有助益。

由美國拜登政府威脅台積電從台灣遷到美國這個方案來看,一方面是台灣的蔡政府在半推半就的心態上積極配合,當然遷到美國以後,有非常多的困境,又失去了廣大的中國市場,『美國台積電』是否能存活?顯然是個未知數,台積電管理人抱著商人無祖國的心態,也就順從的實施搬遷計畫,反正你美國要給出相當的補助,如果成效失敗,也非台積電管理人的責任。
從自由貿易走向保護主義,美國的制裁措施,像是打開了貿易戰的潘朵拉盒子。卡脖子短期而言可能有效果,但也可能逼著中國快速成長,成為後座力強大的回力鏢。
半導體是工業產品,同時也具有政治上的獨特意義,不僅是支持經濟的棟梁,也可以作為脅迫敵對國家的武器。
半導體是左右國家安全保障的戰略物資。以軍事武器為例,2030年搭載AI晶片的機器人軍武或無人機,將成為理所當然的配備。作為國防生命線的通訊網路,如果缺乏能夠高速處理情報的半導體,就無法發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因為受到經濟封鎖,石油來源遭斷絕,因而對太平洋區域的美軍展開奇襲。

拜登守護台灣,確保美國利益
現在,半導體產業正處於相同的地位。西方政府正持續加速限制中國的貿易,不僅是美中兩大國,對世界各國而言,確保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是生死交關的重要國家政策。
如果美國想要掌控半導體產業大權,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守護台灣,因為台灣有美國需要的半導體產業;另一個選項,就是直接將台灣的晶圓代工廠移到美國去。拜登政府早就眼明手快朝這兩個方向前進。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也加強了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這四國經濟與軍事上的合作。美國並加強對台灣的直接援助。
拜登除了防守供應鏈,對於中國的「攻擊」也不曾鬆懈。他採取斷糧草的攻勢,限制供應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物資出口。
針對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半導體設備製造商中微半導體設備等主要的中國企業,拜登仍持續採取出口禁令措施。
不過這個策略不可能永遠奏效。隨著中國半導體的自給率升高,制裁效果也會削弱,甚至反而為中國企業自行研究開發,產生推波助瀾的副作用。
究竟美國會先打倒中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會先自給自足?這樣的競爭同時也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
然而,和日、歐、韓的共同戰線能維持到什麼時候,也存在變數。尤其是韓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或遠或近,容易隨著政權更迭而改變。因此對各國出口限制的韁繩,何時該緊、何時該鬆,對美國政府是個艱難的考驗。
新世代的半導體晶片需求產生,對面臨許多社會挑戰的日本而言,是絕佳機會。2021年5月21日,自民黨議員黨團組成了「半導體戰略推進議員聯盟」,當天在自民黨本部召開的成立大會,大約有超過1000位議員及秘書參加。
日本為了讓半導體產業復活,必須借助外國企業的力量,這就是日本的現況。歷史是殘酷的,昔日曾經是半導體王國的日本,如今反而必須低頭請教曾經被打敗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