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名城孝都—浙江上虞的故事,孝德總會的總部所在地—

by | 9 月 30, 2022 | 華人世界

 旅遊名城孝都—浙江上虞的故事孝德總會的總部所在地—

[世界財神報] 華人世界 作者:(中華孝德文化聯誼會會長徐景榮)

 在浙江靠寧波方向有個名傳千古的文化小城中國五帝之首虞舜的出生地因為他事母至孝故上虞自古被定名為孝都

  上虞有一條美麗的大河通過,這條河是曹娥江,江邊有個曹娥廟,香火鼎盛,是由於東漢年間,有個女孩住在江邊,其父是個巫師 ,在江邊為人做法時,不慎跌入河中,曹娥當時才14歲,即勇敢地跳入江中救其父,5日後父女相抱浮於江邊,鄉人見此女為大孝之女,因此建廟於江邊,即為曹娥廟由來,這條河則改名曹娥江。

  一個城市有兩名大孝的人物影響,因此本城市百姓子女,皆有孝風,在10年前由本人發起成立了國際孝道總會,以此在華人圈裡推廣人倫大道孝德精神文化,在台灣托好友賴明明,任歌等人協助,也成立了國際孝德總會台灣分會。

上虞區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地處杭州灣南翼,東臨寧波62公里,西距杭州70公里,北瀕杭州灣,與上海隔江相望,總面積1362.4平方公里。上虞是虞舜故鄉、英台故里,是全球青瓷發源地之一,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一站,具有獨特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蘊。上虞是一座文明之城、孝德之城、創業創新、青春之城。歷史上這裡“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是李白、杜甫、盧照鄰、駱賓王等文人雅士“爭相打卡”吟詩朝聖的必經之路。當前,作為長三角城市的重要一員,上虞正以山水風情、文化底蘊為基礎,以優勢產業發展為抓手,科創賦能,乘勢而上,開啟高品質發展新征程。

虞舜是我國古代的賢明帝王,是中華民族開創時期的傑出領袖。他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並稱為“五帝”。在最早的中國文化典籍《尚書》中,有《舜典》一章專述其生平業績。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等對虞舜歌頌備至。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稱頌“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那麼,“帝舜之功”功在何處?我們考察了舜的生平業績知道,虞舜堪稱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典範。他二十聞孝、三十被舉、五十代堯攝政,六十一歲繼位,直至耄耋之年在巡狩途中病死蒼梧。舜的一生以孝德聞天下,鞠躬盡瘁,德政赫赫,四海咸服,萬民敬仰。宋王十朋在《會稽風俗賦》中寫道“舜為人子,皆克以孝,故其俗至今蒸蒸是效;舜為人臣,克盡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舜為人兄,怨恕不藏,故其俗至今愛而能公;舜為人君,以天下禪,故其俗至今廉而能遜。”《史記》評述“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尚書·舜典》認為“德自舜明”。大孝炳千秋,仁德澤萬民。千百年來,虞舜遺留給後世的傳統孝德與人文精神已經演化成強大的民族基因,發展成為具有普世價值的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源泉與動力。

  一、居鄉里,舜以孝德聞達天下

  “萬事禮為首,百善孝為先”。孝為人倫之首,舜的一生踐行孝道,名聞天下。舜出生在上虞。《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會稽舊記》“舜,上虞人。去虞三十裡有姚丘、即舜所生地也。”這個姚丘、就是今天的上浦鎮虹蛘村(東山村自然村)。史載“舜母死,(父)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欲求,嘗在側”。說的是舜自幼喪母,父親又娶了妻子,生下象,象狂傲驕縱。而父瞽叟偏愛後妻及象,常常想殺了舜,舜不敢違抗,只是躲閃逃避而已,一旦有小過失,就會受到處罰。舜身處困境,仍以恭順的態度伺奉父親和繼母,每天都小心謹慎,不敢懈怠。舜的父親瞽叟冥頑不善,後母又愛搬弄是非,處處刁難舜,弟弟象狂傲驕縱,他們都視舜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除掉舜。然而舜始終孝順父母,雖然受盡千般苦,從不違背做兒子的道義,舜的父親、後母和弟弟設法想除掉他,卻總也沒有得逞,而有事要找他去辦理時,舜又會隨時來到身邊。因此,父親及後母也無可奈何。對此,舜並不計較,仍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愛護弟弟,終於使父母醒悟,後象也改邪為正。

  舜的孝行在鄉間傳聞開來,在其20歲時,就以孝德聞名鄉里,播揚四方。舜30歲時,帝堯詢問可用之才,四岳諸侯都推薦舜。虞舜“孝感動天”且德才兼備,堯經過長期考察,最後把帝位傳給舜。而舜繼位後,對其父母仍不失孝道。《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蘷虁唯謹,如子道。”也就是說,舜做了帝王,仍秉持孝道,他用車載天子的旌旗去拜見父親瞽叟,態度和藹恭敬,完全符合為子之道,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舜以德報怨,還封其弟象為諸侯,使其為國效力,由此可見,其胸襟是何等寬廣!

  二、為人臣,舜以善行惠澤四方

  縱觀舜的一生,樂於與人為善,勇於舍己從人。他以自己的善行影響人,感化人,成為一代聖人。史載舜在曆山耕地,曆山人都互相謙讓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人都互相謙讓住所;在河邊制陶,河邊出產的陶器沒有粗製濫造的。由於舜的善行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所以一年之內,舜居住的地方成為村落,兩年內成為城鎮,三年內成為都市。《孟子·公孫醜上》評述“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堯得知舜的善行後,讓九個兒子跟舜相處(學習),以觀察他如何處世。與舜相處後,堯的九個兒子都變得更加忠厚老實,待人更加友善,讓堯十分欣慰。舜做人做事,處處為他人考慮,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用行動去感化人。因此,《尚書·大傳》曰:“舜不登而高,不行而遠。”

  舜以自己的大德善行影響了部落族人,為四方諸侯所推崇,被薦於堯帝,為堯帝所賞識,他把舜召至身邊,並把兩個女兒下嫁給舜,進一步考察舜的德行。《史記·五帝本紀》載“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說得是堯對舜十分讚賞,於是放手讓舜推行五種教典,民眾都能遵從這五種教典。堯又讓舜參與百官事務,舜把各種職務內的事處理得井然有序。舜奉命在四門接待賓客,四門的接待事務安排得莊重肅穆,諸侯以及遠方來賓都態度恭敬。堯還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史記·五帝本紀》)。意思是說,堯還派舜進山林川澤,遇到暴風雷雨,舜從不迷失方向。因此,堯稱讚舜“女謀事至而言可績。”對舜說:“你劃謀事務都能成功,說過的話都有實績可以考察。”堯知道完全可以放心把天下交給舜,而舜輔助堯攝政亦忠心耿耿,一絲不苟。“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臨終前,堯執手把帝位傳給了舜。

  三、登帝位,舜以仁德無為而治

  舜無論於攝政期間還是居帝王之位,始終崇尚與踐行以德治天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勤政愛民。愛民是虞舜德治的核心。孟子說“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孟子·告子下》)。又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舜代堯攝政後,“夙夜匪懈”,為國事日夜操勞。史載舜“歲二月,東巡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終年繁忙到無片刻之休暇,以至巡狩途中病死蒼梧,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二是知人善任。孔子說“舜有五臣而天下治”,孔子說的五臣,指禹、後稷、契、皋陶、伯益。五人都是舜的得力助手。舜又舉“八愷”主後土,“以揆百事,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左傳·文公十八年》)。知人不易,善任更難。舜對於推舉錄用之人,都能量才任用。做到人盡其才,且成績顯著。其中禹的功績最大。

“舜薦大禹,改官司徒,內輔虞佐,外行九(《絕越書》卷三)。正是由於舜的薦舉和重用,禹才能治理洪水,成就大功,爾後又培養禹成為帝位傳承人。三是虛心納諫。舜心胸豁達,從諫如流。《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逝世三年喪期之後,舜到文祖廟,徵求四嶽意見,開放四門,以暢通四方各地的諫言。舜還命十二州長官討論天子的德行,舜認為只要推行德政,遠離奸佞小人,就能使蠻夷歸服,天下太平。讓地方長官來評論天子的德行,這是多麼宏大的胸懷與氣魄!舜為了廣納眾言還“立誹謗之木”(《誰南子·主木訓》),“命汝作納言,夙夜納命”(《尚書·舜典》),要求下屬廣開言路,及時上達。舜做到了“其於善也,無小而不舉;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孔子稱道舜是“無為而治”。“無為”非不為,而是事事帶頭,處處作則。舜行德治,尤重修身,重身教,他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人,引導人,從而達到無為而治。四是開拓創新。舜是中國古代具有開創精神的一代聖君。他受禪執政後所作出的業績,都具有繼往開來的性質。如制訂刑律。舜首創《贖刑》、《官刑》,都被後世繼承;統一度量衡。舜在巡狩各地時創導“同律度量衡”,他是我國度量衡制度的開創者;建立地方政權。舜劃全國為十二州,設州牧,用於管理地方政事,“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史記·五帝本紀》),舜是我國地方政權制度的創始人。舜遷三苗,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特別是舜的治水與用人兩大政績功蓋堯帝。

  四、大孝至聖,虞舜孝德的普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上虞是舜的家鄉。他出生在古上虞姚丘,即今上虞市上浦鎮東山村的虹蛘自然村。舜出生微寒,從小參加耕田、捕魚、掘井、築廩等繁重勞動,養成刻苦耐勞的性格。由於生母握登早亡,父瞽叟又娶後妻生象。且“父頑、母囂,弟傲”,在遭受家人的岐視與虐待的困境中,舜能“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懈”(《史記·五帝本紀》),足見舜心地善良與胸懷寬廣。而舜所以對家人的種種虐待委曲忍讓,是“求為變心易志”(《越絕書》卷三)他想用自己的孝心感化家人,求得家庭和睦。事實也正如此。由於舜的孝心至誠,終於使父母醒悟“至慚”,讓弟象改邪歸正,後被封為諸侯,助舜效力。正因為舜親身感到家庭不睦帶來的痛苦,還會給社會與國家造成不安與災難,而社會和諧的基礎在人倫關係的和諧,所以,他十分重視禮樂教育。針對當時普遍存在的“百姓不親、五品不馴”的社會現象,舜命契為司徒,“敬敷五教”,任命“八元”布行“五教”。“敷”是施行,“五教”即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品”便是家庭中父、母、兄、弟、子之間的倫理關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敦親睦族、社會才能和諧。舜大力創導的“五教”與“五品”,通過禮樂教化萬民,成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內容。虞舜把家庭孝德提升為社會道德,是為大孝。他開闢了中華孝德文明的新紀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躬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代聖王。

  今天,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健時期。兩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研究和傳承虞舜孝德,弘揚中華孝德文化,對於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質,促進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仍然具有普世價值和深刻的現實意義。本人認為以下三點至為重要,(1)孝親敬老是虞舜孝德的重要基石。縱觀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分裂,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究其原因很多,而最基本的一條則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基石—家庭孝德是一條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這是西方國家無法企及的國民道德源泉與動力。(2)忠誠守信是虞舜孝德的核心內容。虞舜以自身的言行告示世人,孝德的社會價值在於忠誠守信。堯問舜曰:“我欲致天下,為之奈何?”舜對曰:“執一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執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於內,賁於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也?夫有何足致也”。舜認為忠誠守信,天下人自然歸心。正因為他忠誠守信,言行如一,終於造就了被後世稱為“堯天舜日”的上古盛世。(3)勤政愛民是虞舜孝德的根本宗旨:舜替堯攝政後又執政四十年,忠心耿耿,勤政愛民。他以天下為已任,而又不以天下為已有。“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孟子·盡心下》),天下為公是虞舜孝德的最高境界,順於家,忠於君,公天下,是舜一生的真實寫照。舜是中華民族傳統孝德之典範。“舜為法於天下,可以傳於後世”(《孟子·公孫醜上》)“法”即榜樣,孟子以為舜是人們學習的楷模,舜的孝德與精神可以傳之千秋萬代。

在上虞的東山鄉還有個古代名人東晉時的宰相謝安居於此所謂東山再起即發生在此一個小城有如此分量的歷史名人生於斯長於斯可見此地是中國境內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相關文章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