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財神報文創園地報導]
介紹四川樂山鄉土畫家艾俊華的故事及其部分作品:—–
艾俊華,1964年生於四川樂山,就學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
師從賈又福先生。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士,中國歷史博物館特聘畫師,嘉州畫院畫師,職業畫家。
曾在2013年6月,受邀到泰國前來舉辦個展“筆墨鄉情——艾俊華中國畫小品交流展”吸引了當地眾多華人和泰國朋友。
參展的30幅作品被參觀者全部買下,這也是他多年來將‘鄉情題材’融合到繪畫藝術裡的原因所在。
遊學路上
1993年,29歲時的艾俊華,作出人生一個重大決定,放棄安穩政府工作,從小鎮蘇稽出發,以走出家鄉,闖南走北讓自己的繪畫事業“重新出發”。
從給人畫肖像畫一張“五毛”開始,他嘗到了繪畫的的甜頭。他意識到,要想在繪畫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在安穩和不安分的生活中作出選擇。
從蘇稽出發,經廣西、廣東、福建,艾俊華一路訪師尋友,為繪畫尋找方向和營養。在廈門,艾俊華結識了一批繪畫界的創新者,為此在那裡度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開了屬於自己的畫廊。 1997年,在外漫遊了整整4年的艾俊華走進杭州,在西子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定下心來”。“這是一段全新的歲月,從對繪畫的‘見識’到‘理念’,我一下‘恍然大悟’,原來繪畫是這麼回事。”回憶起10多年前與中國美院的邂逅,艾俊華至今難忘,“我感覺到原來連繪畫的風向標都出了問題,於是瘋狂地‘泡’美院的圖書館,研究中國古代和當代的繪畫史。他感到,中國繪畫藝術博大精深、氣象萬千,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小徑,才能追隨大師的腳步,找到最初的那個創作源頭。”艾俊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使他內心對繪畫的理解更加充盈和豐滿。
“尋根”情結
2012年在四川省首屆農民工原創文藝作品大賽上,艾俊華的繪畫《夜行紅岩下》獲得美術類二等獎。作品以作者幼年時上下學路經的一座紅岩為背景,勾勒出小鎮農人趕集歸來,以及鄉村田園的繁忙耕種畫面。這其實是艾俊華鍾情于鄉情素材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蘇稽古鎮的開發和保護,畫家極力用筆墨為這個古鎮保留更多的人文記憶。
在新近出版的《艾俊華鄉情山水》畫冊裡,集中體現了艾俊華在山水畫裡構築的“鄉情世界”。而在這個充滿濃郁古味和恬淡氣息的“鄉情世界”裡,絕大部分還是他目光所眷顧的蘇稽。從《古鎮初春》到《暮秋圖》,從《峨眉河漁家》到《老屋陽光》,散落紙間的,老屋老樹老人,魚塘翠柳繁花,古老的韻味與鮮活的氣息並存,豐富著觀畫者的感官視覺。然而,這也絕不僅僅是“老照片”,畫面既有滿時的沉著,又有留白所賦予的清新和雅致,它們勾勒出川西民俗文化背景中寧靜與喧嘩的兩個側面。
“那種鄉音和鄉情,那種溫馨與靜謐,那種水與墨的交融,被真實的畫面形象所承載,其詩意的藝術境界,像一股清風撲面而來。”樂山師院美術學院院長李開能這樣評價艾俊華的鄉情山水。
小鎮生活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在梓裡小鎮中,閑來寫畫營生活,不管別人雜言事。在寧靜裡,也會憶起江湖人生的往事……”近兩年來,艾俊華的生活軌跡始終圍繞他所鍾情的蘇稽山水。他自言“喜歡獨自在畫室裡品茶,有時聽聽音樂,生活很簡單”。而當狀態好時,艾俊華會提起畫筆,訴說他的生活,或者真實的內心世界。在位於蘇稽鎮的畫室裡,艾俊華在繪畫之外,更多的時間留給了讀書和思考。他喜歡陳丹青的作品,案頭有關陳丹青的舊作新文不在少數。“繪畫不僅僅只是繪畫,還要多思考,與大師的思想融會貫通。”艾俊華坦言。
眼下,艾俊華正在醞釀一個系列作品。從泰國辦個展歸來後,他一直念念不忘泰國的風土人情。“夕陽下漁民的辛勞、融進泰國人血液裡的佛文化……”艾俊華萌生了創作的衝動,下一步,他將創作一組主題為“泰國之旅”的繪畫系列作品,用中國的水墨,描摹心靈中異鄉的那片“聖地
有人欣賞艾俊華的大作,可以自行連絡: 13810486353艾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