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曾厝垵年客流1500萬爆火背後,藏着多少值得借鑑的 “生意經”?

by | Jun 22, 2025 | 綠色旅遊 | 0 comments

編輯:江燕鴻

在廈門的環島路邊,有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 —— 曾厝垵,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備受矚目的文旅勝地。每年,數以千萬計的遊客紛至沓來,爲這裡帶來了驚人的客流量和豐厚的營收。這一華麗轉身,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奧祕?對於相關從業者而言,又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鑑呢?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

一、驚人的客流數據

曾厝垵的客流量堪稱壯觀。相關數據顯示,2018 年其旅遊客就達到了 1500 萬,熱度甚至超越了鼓浪嶼。在一些重要節假日,客流量更是呈現井噴式增長。例如,今年國慶期間 10 月 1 日 – 2 日,曾厝垵文創村客流量達到今年以來的最高峯值,每天涌入全國各地遊客 10 萬以上。平日裏,週末的客流量也頗爲可觀,曾厝垵文創會會長透露,週末客流量可達 5 萬 – 6 萬人次。如此龐大的客流量,爲其商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豐厚的營收成果

巨大的客流量直接轉化為了豐厚的營收。早在幾年前,曾厝垵全村旅遊收入就已達到了 10 億元。如今,隨着商業的不斷繁榮和業態的持續豐富,其營收更是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這裡聚集了 1250 多個商鋪,涵蓋了特色小吃、文創產品、主題民宿等多種業態,每個店鋪都在這片商業沃土上挖掘着財富。

三、成功背後的亮點

1、精準定位與特色打造:曾厝垵將自己定位爲 “閩臺文化創意休閒漁村”,巧妙地把文創和文藝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個性塗鴉、創意佈局、文藝點染等 “微改造”,讓文藝氣息與閩南漁村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營造出獨一無二的氛圍。村口地圖、新村民創意部落、沿街店招牌等各個角落,都散發着濃郁的文藝氣息,吸引了大量追求個性與文藝的遊客,尤其是年輕羣體。

2、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模式:改變傳統大拆大建的做法,思明區探索出了 “多元共治” 的社區治理模式。培育了曾厝垵文創村公共議事理事會、業主協會、文創會等組織,充分調動起業主、商戶、遊客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各方在社區治理中發揮着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動曾厝垵的發展,解決了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如房東與商家的租金糾紛、商戶管理無序等,保障了商業環境的穩定與和諧。

3、公共空間的合理規劃與利用:以公共空間爲抓手,通過實地調研,對曾厝垵進行功能片區劃分。提出漁橋、曾氏廣場等多處節點空間營造方案,整合可利用空間。這些公共空間不僅提升了遊客的遊覽體驗,還爲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臺,促進了商業活動的開展。同時,注重引入山水景觀,引導羣衆整合門前空間,建設綠地或休閒空間,提升了整個區域的環境質量,也爲遊客提供了更舒適的休閒場所。

4、以黨建促發展:“曾厝垵文創村經營者聯合黨支部” 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年對黨員商戶進行評選,產生 “黨員示範店”“黨支部推薦放心店”“黨員先鋒崗” 等。這不僅賦予了商鋪榮譽,更讓他們肩負起責任與義務,切實發揮黨員的帶頭模範作用,提升了商家的服務質量和誠信經營意識,進而提升了整個曾厝垵的商業形象。

5、豐富且互補的業態組合:曾厝垵的業態豐富多樣,小吃商家滿足遊客的味蕾需求,特產店面讓遊客能夠帶走當地特色紀念品,主題民宿爲遊客提供住宿場所。這些不同業態相互補充,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消費鏈條。遊客在這裡既能品嚐美食,又能購買特色商品,還能有舒適的住宿體驗,極大地提高了遊客的消費意願和消費金額。

四、總結

曾厝垵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爲文旅熱門目的地,其在客流吸引和營收創造方面的成功經驗,爲相關從業者提供了諸多啓示。無論是精準的定位、創新的治理模式,還是合理的空間規劃、豐富的業態組合等,都值得深入學習和借鑑。相信只要用心探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以運用,在文旅及相關行業中,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機遇,創造出輝煌的業績,推動行業不斷向前發展。讓我們以曾厝垵爲榜樣,在行業發展的道路上堅定前行,開拓出更廣闊的天地。

熱門文章